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由云南省医师协会、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云南省百名模范优秀医师表彰大会暨书刊《云岭医师》首发式在昆明举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邓修平跻身“云南省百名模范优秀医师”之列。
不惑之年的副主任医师邓修平,是一名胸怀患者、敢于攻坚的医师,2002年7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系,进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工作,从事胸外专业,2016年肿瘤外科分科,分配到胸外科工作,现为胸外科主任。他在红河州内率先开展了“胸腔镜微创手术”、“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等较高难度的四级手术,2013年8月在云南省较早开展“胸腔镜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 2015年4月在云南省率先开展“胸腔镜肺动脉干袖状肺叶切除术”, 2016年4月在州内率先开展“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2017年4月开展“经剑突下入路双侧肺大泡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设计了胸腔镜血管破口阻断钳,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总结了胸腔镜下手工缝合技巧,并在云南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学术年会上进行交流。
目前,邓修平每年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一百多例,在红河州享有较高声誉,成为医院胸外科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在云南省胸外科2019年青年医师手术竞技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成为云南省地州级医院中唯一获奖者。
邓修平带领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在云南省DRGS权威公布中,所开展肺癌手术名列前茅。温文儒雅,风趣幽默,热情帅气,戴一副斯文的眼镜,一股温润的书生气不由自主地从邓修平的身上散发出来。若不是他穿着一身洁白的白大褂,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看上去年轻有为的专家,就是获得“云南省百名模范优秀医师”称号的邓修平。
拿起手术刀 用责任和担当谱写生命赞歌
如果把外科专家比作和“病魔”战斗的士兵,那么,胸外科专家就是特种兵。拿起手术刀,邓修平就像一名战士,挽回了无数患者宝贵的生命。
从医多年,邓修平养成了一个习惯:若是不值班的晚上,他也要到病房去看看、走走、问问。就算是周末,只要不出差,在病房忙碌的医护人员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常说:“做一个好医生仅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真诚对待患者的心。”
那天晚上,邓修平照例来到科室看望病人,当他走到悬挂意见本的角落时,意见本上几排整齐的字迹引起了他的注意。
“感谢州三院,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感谢邓修平医生,从入院到如今,给了我父亲很多鼓励,也给了我们家属信心,也感谢朱子龙等医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如今家父身体大转,感激不尽,祝州三院所有医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时,也感谢胸外护士小姐姐王龙芬等,尽心尽力呵护每一位病人,你们就是最美丽天使……”
短短的几行字,虽然原文还有错别字,但邓修平看了之后,眼眶却红了。
这封写在意见本上的《感谢信》,是35床病患的女儿写的。如今,35床患者在接受邓修平的手术治疗后,已经康复出院回家。
看着这封《感谢信》,邓修平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那个才10岁左右的小女孩,半个多月来,一直陪伴在父亲病床前,陪父亲做诊疗、给父亲喂饭、帮父亲洗脚、为父亲削苹果、睡在父亲床脚……小女孩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而医院和病房就像她的家一样。
邓修平说,女孩一家来自屏边,是建档立卡户。女孩父亲右肺上长了个肿瘤,他到州三院就诊之前辗转了许多家医院,都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有转移的迹象,几乎每一次诊断,医院都给他“宣判了死刑”。抱着最后试一试的希望,女孩的父亲跨进州三院的大门,这一次他遇到了邓修平医生。
性命相托,这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邓修平仔细查看患者之前的检查报告和片子后,具有手术指征,但他认为不像癌症……带着希望,邓修平医生为患者在胸腔镜微创手术,切下的肿瘤进行了病检,结果呈良性。
邓修平第一时间向焦急的患者家属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一家人心中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术后3天,女孩父亲就下床活动了。他握着邓修平的手,热泪盈眶:“如果没有邓医生,我都不知怎么熬过去。谢谢您!”
医者仁心 怎忍心看花季少女生命陨落
有个贾沙的小女孩,胸里面长了一个巨大肿瘤。第一次到州三院就诊,听到手术费需要3万多元后,经济困难的父母悄悄带她回了家。
邓修平一直把这个小女孩记在心里,多次打电话给女孩的爸爸,苦口婆心劝家人带她到医院做手术。邓修平说:“女孩还小,你们怎么忍心?……”大概是邓修平一而再再而三的电话感动了女孩家人,女孩家人终于决定带女孩到医院做手术。知道女孩家困难,邓修平还号召科室里的同事为小女孩捐款,医院机关党支部和社会爱心公益人士也雪中送炭,为女孩医疗救助1万多元,确保了女孩得以重新回到医院,顺利完成了手术。
邓修平感叹:“对小女孩来说,做这一次手术,就意味着一生的幸福;若是放弃了这次手术,可能她的生命会陨落在花季的年龄。”
锡都圆梦 悬壶济世的梦想永固于心
邓修平是四川人,年幼时他经常生病,“只要去看医生,病就会好”。从那时起,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在邓修平心中埋下了希望种子。长大后,他如愿考取了昆明医学院,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梦想,就此开启。
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毕业后,邓修平毅然选择了胸外科这项风险最大、挑战性最高的工作。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多年来,他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疾苦,在胸外科医学领域做出一次又一次大胆的突破与创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手术前,邓修平都会把整台手术的操作程序、手术技巧在头脑中过上百遍,除了经常到病房走走,邓修平还养成了坚持从各种渠道看一些专业手术视频的习惯。“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作为一个医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永远都要摆在第一位。”几乎每天,邓修平都能一头扎进最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中去。
除了学习手术视频中高难度的每一个操作过程,他也经常在家里以纸板箱模拟胸腔,将海绵当人体组织,把动物肺当作人肺练习结扎、缝合。白天忙于工作,他就利用晚上时间练习,往往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夜深了,家家户户都熄灭了灯进入了梦乡,但他的书房灯还亮着……
同时,他还密切关注国内其他地区外胸外科专业发展动向,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先后受邀到其他医院讲学,他说:“每次讲课前,我都要对着镜子或者对着同事讲上几遍,只有把自己和同事都讲服了,我才去讲给别人听。”
从医多年来,邓修平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职业态度。他待患者如亲友,对待紧急突发情况,他总是迎难而上,不畏风险,无论多晚接到医院电话,他都会立刻赶往医院,用果断的速度组织抢救,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只要医院有一个危重患者,他就以医院为家,吃在科室、睡在科室。
有一次,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病人,因患重症进行手术,术后恢复过程不是很好,病情危重。邓修平就在医院整整陪伴了十几个昼夜,困了就在科室的办公桌上打个盹,饿了就泡一袋方便面。科室的同事们都劝他回去休息休息,他却说,他放心不下病人。他精心为病人调整治疗方案,严密监控患者的术后反应,并不断地鼓励患者与病魔顽强斗争,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有许多患者心疼邓修平,在意见薄上留言:“请邓主任多休息,休息好了,身体才好,身体好了,才能为我们病人看病!”多么朴实的语言,却折射出邓修平忘我的工作精神。
邓修平深深地体会到,在胸外科工作,生死一线间,患者的需要就是医生的使命。行家们都知道,胸外科的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差之毫厘,患者就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不管你已做过多少手术,都应将每一例手术当作第一次。”邓修平常常和同事们分享这句话。他也常常对科室的同事说:“我们不担当,很多患者就难撑下去。敢担当,患者就能挺过来,如果怕苦怕累怕担当,那么,永远成不了一个称职和优秀的胸外科医生。”
邓修平心中,人不可能那么完美,就像一颗石头,需要不断地打磨和修练,努力修炼自己的品格和技术,才能变得圣洁和美丽。
在艰辛的行医道路上,邓修平是一个不忘初心的领跑者,他有过无能为力的惋惜,有过迷茫和感伤,更有执着与坚强,有过诸多手术成功的欣喜。他说:“面对病人期待的目光,我将永远坚守初心,一路前行!”
赵俊峰 刘莎莎 摄影报道
邓修平个人事迹
邓修平,男,41岁,农工民主党、四川籍,2002年7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工作,从事胸外专业,2016年肿瘤外科分科,分配到胸外科工作,从事胸部肿瘤及胸部外伤的诊治,从事胸外科十六年来,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业务,发明的手术器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所主持的临床研究获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个旧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多次在省、医院比赛中获奖,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我于200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理论精神,并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积极参加医院的三下乡及农工党组织的下乡义诊,立足于本职,立足于社会,力所能及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收到患者锦旗十几面。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扎实基础
熟练掌握每年更新的肿瘤治疗指南,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200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一年,2011年至2013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提高理论基础,多次到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西安等大型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县市级医院的学术巡讲,完成省、市级学术讲座二十余次,每年发表论文一到两篇,2014-2018年均在“云南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上学术发言,2017年参加“云南省胸外竞技大赛”并获三等奖。
三、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精准医疗,手术精益求精
我科是1975年在敬爱的周总理亲切关心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专家组建,是红河州最早的治疗肺癌的医院,我州很多县级医院无胸外科,因此我院承担了州内胸外疾病的诊治,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只有不断通过提高自身的诊疗技术水平,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承担起州内胸部疾病诊治的重担。我于200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一年,回医院后于州内率先开展了“胸腔镜微创手术”、“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等较高难度的四级手术,2013年8月在云南省较早开展“胸腔镜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 2015年4月在云南省率先开展“胸腔镜肺动脉干袖状肺叶切除术”, 2016年4月在州内率先开展“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2017年4月开展“经剑突下入路双侧肺大泡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设计了胸腔镜血管破口阻断钳,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总结了胸腔镜下手工缝合技巧,并在云南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学术年会上进行交流,目前每年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一百多例,在红河州享有较高声誉,成为医院胸外科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
四、积极提升科研教学能力
在积极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总结经验,发明的手术器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胸腔镜手术”于2010年获个旧市科技立项,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临床研究”获2011年度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管状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临床研究”获2012年度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获2013年度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侵犯心脏、大血管等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获2014年度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制血管破口阻断钳在胸腔镜血管损伤中应用研究”获2016年度个旧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临床研究”获2016年度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工作严谨,责任心强
从医多年来,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在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时,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分析病情,不懂时及时向上级医院老师请教处理方案,只要有危重患者,就吃在科室、睡在科室。此外,针对我科以肿瘤为主,很多患者有恐癌心理,或者诊断为癌后的悲观,绝望情绪,所有我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除从专业知识给患者疏导之外,还做到坚定不移地做到给患者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六、精医更重德,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
从医三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尽量与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早检查、治疗。在工作中自己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以权谋私,不开搭车药,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声誉,但距离目标还很远,特别是在科研方面的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加强科研,争创一流,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