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巍巍哀牢山脉绵延的地方,有座享有“东方佛罗伦萨”和“高原威尼斯”美誉的城市——个旧,世界最早产锡的地方,世界最大的产锡基地,世界最领先的锡采、选、冶技术水平的代表,被载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司马迁的《史记》。
个旧悠久的锡矿开采历史,缔造了一座声名远播的“锡文化”名城,打造了五大知名品牌——世界锡都、工业摇篮、 青铜文明、 创世窄轨、民居滥觞。
这一片地灵人杰、热血沸腾的红土地,也成为曙光升起的地方,不仅有云南省第一个邮政代办所、第一家私营电话企业、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自来水厂,以及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矿山支部、抗战时期“滇锡贷款”的不朽功勋,也曾经诞生云南省颇具影响力的进步报纸《曙光日报》。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李公朴先生为之题词:“小小一张纸,报道天下事,人人看得懂,个个都说是,日新有日新,曙光昭青史。”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就诞生在这片“日新有日新,曙光昭青史”的赤色土地上。
80载筚路蓝缕,80载玉汝于成。从1940年个旧锡务公司开设的一个医疗诊所,到云锡职工医院,从1975年春天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成立云南省最早的一个肿瘤科,到2019年建成云南省地州唯一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再到2020年6月开工建设的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医学中心。植根锡都、驻扎红河、放眼世界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用仁心仁术祛除百姓病痛,用大爱无疆护佑人民健康,在百里锡山、奔腾红河,镌刻下一行行与“癌魔”抗争的历久弥新的足迹。
矗立锡山之巅
1940年:从个旧锡务公司的一个诊所阔步走向未来
民国29 年(1940)5 月前,个旧锡务公司设医疗诊所,占地50平方米、医务人员仅有3人。同年11月,个旧锡务公司改名为云南锡业公司,诊所更名为云锡公司医务课。民国 32 年(1943)1月,云锡公司医务课改名为云锡公司医院,担当起监测本区域采、选、冶工作环境,以及矿冶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防治任务,也开启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心系锡矿工人和边疆人民健康的世纪峥嵘。
医院建立
1950年1月17日,个旧解放,医院也迎来新的曙光。来自湘雅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湖南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河南医学院、广西医学院、云南大学医学院、鞍钢医士学校、昆明医士学校、四川成都护士学校、贵州省卫生学校等院校的高材生,怀揣着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让锡矿工人得到更好医疗服务的梦想,奔赴云南红河,聚集锡都个旧,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发挥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与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吴瑞芳、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的向圯等前辈们,在阴山脚下披荆斩棘、躬身实干、艰苦拼搏、不懈奋斗,在春秋更替、寒暑迭进中,全力以赴为锡矿工人和边疆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将支部建在连上”不仅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根基。本院党建工作始于个旧解放后,1952年2月—1954年4月,二野四兵团的张金生到实行军管的本院担任指导员。
为保障锡业正常生产,完成中苏贸易中有关大锡出口的任务,就在1951年初,中央给个旧下达了5000大锡的生产任务,云南锡业公司实行军管。1952年2月至1954年4月,二野四兵团的张金生(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医院担任指导员,开始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领导;1953年7月至1953年12月,从部队专业的云锡公司副经理朱明兼任医院院长;1954年1月至1964年,老红军钟彬担任医院院长。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医院日臻铸就“精医、重德、团结、奉献”的医魂,凝聚起一颗颗“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为民之心。
历史不会忘记
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旧热血沸腾,他们甚至不会忘记,在那个住房条件极其紧张的创业年代,有一个护士准备结婚,是老院长朱明主动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一个星期当“新房”。正是这种激情燃烧,1952年5月15日,在缺少无影灯的情况下,医院用汽灯加手电筒,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剖腹产手术;1953年,两栋二层楼房的新医院建成使用,设病床119张,手术室终于安装无影灯,美制100毫安X光机投入使用,各临床、医技科室逐步建立;1954年,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脊柱融合术、胃穿孔修补术;1956年,被昆明医学院选定为教学实习医院;1958年,实行24小时门诊应诊制,且从未间断;1966年,医疗技术水平已达国内中等水平……
岁月鎏金,记忆珍贵。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建院80年之际,多次到医院帮助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也专门写下回忆文章:“我在这里特别怀念几位前辈:云锡职工医院的业务副院长向圯,他1939年在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辗转通过河内来到个旧矿区工作一生;还有中国职业病奠基人和开拓者吴执中教授带病来个旧讲学、下矿;另有我的同龄人孙文铨夫妇,50年代初期,当时思想进步志愿来边疆工作,他们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013年4月20日,红河州抗癌协会在蒙自南湖广场举行主题为“倡导健康生活,科学防癌治癌”的大型义诊,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老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梁裳缇、周志君也不辞辛劳参加为民义诊活动。
而1935年5月出生的周志君,主任医师,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最早毕业于华西大学,医院建院80年之际,85岁高龄的她已经从医68年,仍然坚守在医院临床一线,成为一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80后”老专家!
践行总理嘱托
1975年:从云南最早的一个肿瘤专科迈上抗癌征程
历史悠久的锡矿开采,让个旧百里锡山成为云南工人最为集中之地,1927年底已经有13万矿工。因为解放前很多童工在环境恶劣的小矿洞挖矿背塃,不少矿工患上肺癌。
谭文肃
谭文肃,一个曾经到过原苏联、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国家开展援外医疗的医务工作者,1957年任云锡卫生处副处长兼云锡职工医院副院长时,就发现了锡矿工人肺癌发病问题,并及时向云锡卫生处处长兼云锡职工医院院长钟彬报告,得到了这位老红军出身的院长重视。在一次去云南省卫生厅参加会议时,谭文肃受钟彬院长委托,专门提出:“个旧矿工患胸腔疾病的问题很大,希望能帮助开办胸外科,以解决矿工胸腔疾病问题。”
原云锡职工医院副院长向圯
万嘉钟展示对云南锡矿工人的《关于肺癌情况的初步调查》
1964年,谭文肃担任院长,组织人员对个旧锡矿工人的肺癌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组长由万嘉钟医师担任,历时半年,三易其稿,形成《关于肺癌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了1957年—1964年83例肺癌,矿工肺癌占89.4%。谭文肃带领万嘉钟,亲自送云南省卫生厅,抄报卫生部、冶金部、省冶金厅、红河州卫生局、个旧市卫生局。紧接着,梁裳缇医生、郭茂林医生、吕文明护士长等被送到了昆明医学院附一院胸腔外科进行培养,学成回来后,1965年云锡职工医院便正式开展胸腔外科工作。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防治的“吹哨人”和先行者
钟彬(中)、谭文肃(右)、万嘉钟(左),均担任过本院院长
钟彬老院长、谭文肃院长、以及后来也担任院长的万嘉钟,事实上成为了矿工肺癌防治的“吹哨人”。1974年10月,云锡公司成立了劳动防护研究所。
1975年1月2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03号“关于云锡公司矿工肺癌问题的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注。
1975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国家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李冰:“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不知道?……一定要解决好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防治!”
周恩来、邓颖超对云锡矿工肺癌防治的关怀
于是,她来了,李冰,李克农上将的女儿,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来了,吴桓兴,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先驱者与开拓者;黄国俊,亚洲首位“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中国医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担当锡矿工人肺癌防治的首任北京医疗队队长;孙燕,国际著名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更是不辞辛劳,10余次率北京医疗队,深入百里锡山,临床一线…… 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谷铣之、殷蔚伯、刘雄华、胡豫、胡郁华、秦永年、蔡伟民、吴雄标等一大批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专家和教授,多次奔赴当时的云锡职工医院、现在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开展肺癌防治工作。1975年3月9日,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医院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肿瘤科,首任科主任梁裳缇,全面开启与癌症决战的征程,并在云南省率先投入钴60放疗机、率先开展恶性肿瘤放疗。有职工称:“云南锡矿工人通天啦,惊动了党中央!”
中科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冰(左二)到医院指导工作
1975年3月,李冰、黄国俊等专家组来
到个旧,深入矿山调查了解云锡矿工
肺癌发病情况
北京医疗队、云南省医疗队等39个单位(科研院所,卫生局,医院)展开大协作,对云锡矿工肺癌防治进行攻坚,北京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锡矿工人肺癌防治工作被列入了国家的“六五”、“七五”、“八五”医学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医院承担和参加了原国家卫生部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肺癌早诊早治的科研工作,1994年6月18日,还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云南锡业公司肿瘤诊治研究中心,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州级科技进步奖励,其中,历时28年的《云锡矿工肺癌病因学研究》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截至2020年云南省医疗卫生单位荣获的最高级别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云锡矿工肺癌病因研究》1996年云南省三等奖;1997年劳动部一等奖;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截至2020年云南省医疗卫生机构荣获的最高级别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为了普及肺癌防治知识,医院还与昆明电影制片厂协作,合拍了国内第一部《肺癌》科普片在国内外发行,获得1986年全国卫生电影电视《白鹤》奖二等奖。同时,参与编辑出版了《肺癌》、《纤维支气管镜图谱》、《肺癌X线断层摄影》等专著,其中,纤维支气管镜的专著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
著名肿瘤专家黄国俊(右四)、殷蔚伯(右三)指导云锡矿工肺癌工作
1982年,医院肿瘤专家梁裳缇和黄绍锵的论文,由梁裳缇应邀赴日本东京出席第三届世界肺癌大会,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994年,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第16届国际癌症大会,发表了该院论文《X线平片隐性肺癌——105例报告》结果:手术切除生存率5年以上89.5%(17/19例),10年以上56.3%(9/16例),15年以上50%(6/12例),其中,手术切除5年以上生存率创当时世界纪录。
本院也是云南省第一个肿瘤科的首任科主任梁裳缇
中外专家现场会诊肺癌病例
经过几十年努力,云锡矿工职业性肺癌发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推后。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云锡矿工肺癌普查,矿工肺癌平均发病年龄从五十年代的42.5岁,推后到1989年的62.48岁、2009年的70.68岁。矿工肺癌发病率由1964年调查的405/10万,下降到1989年的190/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06/10万,云锡矿工职业性肺癌患者的平均死亡年龄,由1989年的63.09岁,延长到2009年的72.20岁,延长了9.11岁。云锡矿工职业性肺癌患者的平均死亡年龄已基本达到全国人口平均寿命。
病理标本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医院从矿工肺癌诊治工作,逐步拓展到头、颈、乳腺、胸、腹盆、四肢等恶性肿瘤的诊治,影像病理诊断、手术、放疗、化疗、靶向、介入、中医药及生物免疫等临床综合诊疗技术方面,在滇南地区均处于领先水平,成为红河州规模最大、诊治经验最丰富、诊治手段最多、设备最齐全的肿瘤诊治中心。2017年9月,医院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2019年通过第三方评价和验收。
2018年4月20日,在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红河州卫计委根据《红河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加挂红河州肿瘤医院牌子的批复》,正式向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授予“红河州肿瘤医院”的牌子。
从1975年至2020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累计收治肿瘤患者10余万人次,最大的98岁,最小的1岁,仅2019年收治肿瘤患者就突破10000人次,2020年收治新增肿瘤患者4000余人。早期肺癌术后5年以上生存率、早中期乳腺癌根治术加全身化疗5年存活率、鼻咽癌放疗后10年存活率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走出了耿国全、余福臣、王运鸿、周天保等一大批全国、全省的“抗癌明星”,耿国全还作为云锡产业工人的代表应邀参加过北京国庆观礼,让癌症≠死亡的观念深入人心。
筑梦健康中国
2019年:成功创建云南省第二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红河日报》记者丁莲,其曾经关怀的一个身患15×12×7厘米的巨大肠系膜畸胎瘤、民间俗称“鬼胎”的1岁3个月贫困农家小女孩,就在这里成功获救,这是2013年文献可以查阅的世界第二例来自肠系膜畸胎瘤的报道。“沪滇对口帮扶”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旭垠医师见证了手术全过程并撰写学术论文。张旭垠感慨:“非生殖腺的腹部细胞畸胎瘤极为罕见,新生儿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大部分儿童的畸胎瘤发生于骶骨尾部,而像小女孩如此巨大肠系膜畸胎瘤更是罕见。小女孩真的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医院和医生!”
此类的故事,已经不胜枚举。2014年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黄金时段播出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全力救治一位段姓拾荒老人从小收养的、之后患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的小尚姑娘的故事,医院为其积极争取公益救助,全力以赴救治,为她人生22岁的生日,送上了梦寐以求的22朵红玫瑰。这个用医者仁心托举起的红河版的“酒干倘卖无”的故事,曾经感动了亿万国人。
2019年新年,《健康报》发表了一篇报道《这碗粥,一熬就是8年》,因罹患肺癌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住院的一位李大爷,专门委托他的女儿李秀华向医院表达由衷地感谢,李秀华写道:“一碗稀饭对患者的关怀,实际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一片真心。”这片真心,源自医院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努力帮助患者解困解难、不断增加患者获得感的初心。从2011年开始,科室医护人员自己出钱,坚持为患者熬粥、免费送粥,当年科室11个护士8个未婚,后来都“熬”成了孩子的母亲。她们说:“只要能为了患者好,我们心甘情愿熬成‘阿香婆’。”
健康中国,民心所向,吾心所系!
在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的征程中,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励精图治,砥砺奋进,在1994年11月通过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的基础上,实现了2019年12月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华丽转身”,成为继云南省肿瘤医院后全省第二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云南省地州唯一的三甲肿瘤专科医院。
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
蓦然回首,奋斗的足迹熠熠生辉。
2018年4月20日,红河州卫健委授予“红河州肿瘤医院”牌匾,同日在云南省率先组建了第一个肿瘤专科联盟——红河州肿瘤专科联盟;2018年7月,又加入云南省肿瘤专科联盟,共同推动云南省肿瘤防治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2018年10月22日,加入了云南省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通过“云端就诊”实现与云南省肿瘤医院同质化治疗;2019年4月15日,成立红河州癌症中心,并随后建立红河州癌症中心肿瘤信息基层登记点152个。同日,在全省率先成立健康管理肿瘤筛查中心;2019年4月27日,又牵头成立红河州肿瘤影像诊断中心,红河州第一、第二、第四人民医院以及红河州各县市有意向的共计18家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红河州肿瘤影像诊断中心分中心,搭建起红河州肿瘤影像资源的共享云平台,并经云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获得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及直线加速器配置许可,成为滇南地区唯一获此许可的医院;此外,还成立红河州医学会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肿瘤诊治新疗法,成立“全国肿瘤热疗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技术业务,成功开展了经剑突下入路肺叶切除术、MYC基因断裂检测,以及在云南省率先开展的肌间入路甲状腺手术等新技术。在构建肿瘤防治新体系的同时,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速,肿瘤科、耳鼻喉科顺利通过云南省卫健委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验收,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睡眠专业获得院内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立项;肿瘤特色专科元素进一步凸显,并且,“国医馆”开馆,为中医药抗癌提供了有力支持。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国考”中,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达到国家检测指标等级B级,在全国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中名列32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时光清浅,岁月留香;一路走来,步履铿锵。截至2020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作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委员单位,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矿工肺癌标本库;在红河州最早成立了核医学科;拥有红河州唯一的肿瘤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心、分子基因中心,在云南省居先、红河州率先开展LAK 、CIK、DC-CIK等治疗;拥有云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红河州唯一肿瘤层流病房;在云南省最早开展肿瘤MDT(肿瘤多学科会诊);在云南省成功开创“胸腔镜肺动脉干袖状肺叶切除术”先河;责无旁贷承担了“国家肺癌早诊早治”项目课题等等。甲状腺外科、胸外科、乳腺外科手术例数,在云南省DRGS权威公示中名列前茅,位居红河州之首。涌现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杨连升、周博,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万人计划”的“云南名医”后群,云南省“百名模范优秀医师”邓修平,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双文武,人民群众有口皆碑的“红河州我最信任的医生”杨宝和,“锡都名医”后群、周博、杨瑞萍,云南省医学学科后备人才陈妮娜博士,云南省优秀医疗卫生人员梁正菊等等新时代优秀医护人员的典型代表,以及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临床第一党支部、2020年抗疫“红河州最美巾帼奋斗集体”等先进集体。
为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奋发有为,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技,跻身各学术专委会舞台,例如,云南省第一个获得美国睡眠技师资质的年轻技师刘坚,与省内四位选手一起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睡眠医学大会多导睡眠技师知识大赛,夺得团体冠军;中国心血管疾病基层病例大赛红河站比赛举办中越红河心血管论坛“擂台赛”,余俊医师获得大赛第一名;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组织的超声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中,超声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陈彦林荣获一等奖;还有红河州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杨瑞萍,带领陈雪丹、安艳海、黎盼盼、袁晓露组成的团队,赴昆明参加云南省姑息与支持治疗高峰论坛肺癌靶向精准治疗辩论赛,荣获一等奖。
在党建引领下,“挂包帮”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对挂联的红河县洛恩乡草果村73家贫困户实施了精准帮扶,全部按期脱贫,王小进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钱廷康评为优秀驻村队员。为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医院还不间断地派出专家团队,赴石屏、屏边、金平、河口、元阳等地单位,以及云锡公司、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等,举办“两癌”(乳腺癌、宫颈癌)专题讲座,帮助广大妇女提高健康意识和水平,增强对“两癌”知识的科学认知和防治,降低发病率。高度重视红河州哈尼族、彝族女性宫颈癌发病状况和争取疫苗防控等项目措施,开展了红河州哈尼族、彝族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分布情况科研调查等。同时,医院还对红河县草果村的73家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确保了“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目标实现。不仅彰显了一个继往开来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应有的作为与担当,更为提高红河州肿瘤防治水平、开创本地区乃至省内外肿瘤防治研究新局面,作出了积极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护佑生命红河
2020年:建设滇南肿瘤医学中心开启健康长寿愿景
“健康长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人民的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关切,牵挂于心。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要文件,提出了到2030年的一系列健康目标,为老百姓的健康守则划了“国标”,“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始终保持矢志不渝的执着、永不止步的进取、敢于担当的勇毅、求真务实的笃行,为实现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在2019年收治的肿瘤患者同比增加3775人,占全院出院患者总数的39.9%,全覆盖了医院22个临床科室的基础上,2020年,医院一手抓抗疫,一手抓防癌,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彰显了应有的作为与担当,2020年1月至12月20日,出院患者29007人,收治肿瘤患者占到了全院出院患者总数的43.39%。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题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医院的发展,得益于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培养煅造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医德高尚的人才队伍作为医院实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深入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与骨髓。
也正是如此,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院医务工作者按照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夜以继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医院先后派出2批共20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全力参与到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总体目标。守土有责的医护人员,“前哨”发现了个旧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果断处置、及时上报,为地区疫情防控构筑起严密的防线。在关乎生死的全民战“疫”中,贡献了“三院力量”!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员吕佩颖,荣获两项“国字号”荣誉——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医院还充分发挥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及其创新团队在红河州肿瘤防治工作中的支持引领作用,截至2020年底,先后建成严新民、刘春晓、龚树生、钱浩、黄云超、李文亮、向述天、张力元、孙道远、曹现宝、周永春等专家教授工作站,以及国医大师张震工作室。并通过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建设措施,让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医院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在培养了红河州属医疗机构中第一个女博士陈妮娜医师之后,2020年11月,又引进了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的曹学武博士。
正在建设的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
肿瘤医学中心
站在时代前沿,在云南省勾画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蓝图中,滇南肿瘤医学中心的建设责无旁贷落到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具体行动体现,也是“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的一项具体实践。2020年6月22日,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医学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医院发展进入又一个新的时代。医院以此为契机,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致力于让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开启人民群众健康长寿之愿景,总体目标:通过国内顶级团队的支持,向国内肿瘤治疗前沿技术看齐;依托云南省肿瘤医院及其红河州肿瘤临床分中心,以云南省滇南肿瘤区域中心建设,突出肿瘤外科治疗成效,细化肿瘤内科分类,完善肿瘤放疗手段,丰富肿瘤治疗内涵,实现区域内规范化、同质化的肿瘤诊治,提升区域内肿瘤治疗疗效;最终,把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医学中心打造成云南省有实力、国内有影响力的肿瘤医学中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红河奔腾、生生不息、涌入大海,“一院两区”(个旧老院区,蒙自新院区)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坚持“大专科、强综合、精特色”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等级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打造和强化品牌学科,实现肿瘤诊治、职业病防治“两翼”齐飞,以此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建设民心所向的健康中国,再扬浩浩风帆,向着未来进发!
摄影报道 / 赵俊峰、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