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室概况
州三医院中医科于 1956 年 6 月建科,1987 年 6 月正式成立中医科病房,设立床位 36 张。2004 年经红河州卫生局报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科。因医院发展需要于 2009年更名为中医 . 康复科。2019 年 10 月 18 日,将国医馆划归中医科。经过几代中医前辈的努力,现有主任医师 1 名、副主任医师 2 人、主治医师 3 人、主管治疗师 1 名,住院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师及护士共 28 人,其中在职研究生 5 人。开放床位 45 张。
多年来,科室坚持“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方向,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形成了以中医内科、针灸、伤科整脊手法、中医肛肠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康复、肿瘤调养发展为重点,以疼痛康复、神经及儿童康复治疗为突破,以中医结合现代康复综合治疗为特色,致力于中医调养,疼痛康复、神经康复、肿瘤康复全面发展的格局。
科室亮点:
国医大师张震专家工作站
红河州康复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云贵区域康复专科联盟单位
咨询、联系电话:0873-2129258
康复医学科开展的特色治疗
(1)疼痛康复
康复医学科引进了冲击波、大功率三维微波、中药熏洗仪、颈腰椎牵引系统,应用传统针灸、手法推拿整脊、冲击波、牵引、微波、磁疗、神经阻滞等技术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头晕,颈肩背疼痛、上肢麻木;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及下肢疼痛、麻木;骶髂关节紊乱造成的下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腰椎压缩性骨折造成的腰痛、腰部活动受限;骨、关节创伤造成的软组织疼痛、肿胀;膝关节骨质增生、韧带损伤、滑膜炎等骨性关节炎造成的膝关节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2)神经康复
康复医学科引进了四肢联动、下肢智能康复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结合Bohath技术,运动再学习疗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及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脑梗塞、脑溢血、脑外伤、脑肿瘤术后造成的肢体偏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儿童脑性瘫痪造成的肢体运动障碍、发育迟缓;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局部运动、感觉障碍。
(3)骨科康复
康复医学科引进了超声波、磁疗系统、蜡疗热敷装置、多段位手法床结合关节松动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技术,治疗骨、关节损伤后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运动功能障碍;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造成的髋、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关节活动受限。
(4)儿童康复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该病是继小儿麻痹症后又一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给家庭带来极大不幸,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近年来小儿脑瘫的防治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脑瘫的发病率为1.8%—4%,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只有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康复医学科采用Bobath、PNF、Brunstrom等神经易化技术及渐增阻力、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运动控制理论与任务导向训练,治疗儿童脑性瘫痪、发育迟缓综合症。
(5)康复护理
康复医学科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多年来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100%。康复护理除包括一般基本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康复专科护理技术,为功能障碍患者提供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膀胱功能训练、肠道管理等专科护理,以促进患者机体残存功能的恢复。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病人着想、服务好每一个病人”的护理理念,主张“参与性”护理,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教给患者必要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自我护理技术,为出院后回归家庭做好准备。
(二)业务拓展
1. 依托国医大师张震工作室,参与了国家科技部中医道和术研究项目工作、开展 COPD,睡眠障碍,慢性萎缩性胃炎 3 个病种的科研项目;
2. 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参与了国家科技部老年病康复研项目工作;
3. 继续与个旧市儿童福利院合作开展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工程项目,创收 30 万元;
4. 派出宗师彤、刘剑萌分别到屏边县白云乡卫生院、个旧市老厂镇卫生院完成医疗帮扶工作。
(三)申报重点专科评审工作情况
1. 积极参与院内重点专科评审工作(第四名)
2. 积极参与云南省重点专科评审工作(第三名)。
(四)获奖情况
1. 获院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鼓励奖三项;
2. 评先为医院首届最美医生一名。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院志(2013-2020)版》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