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相逢,叫医患情深。
这种相逢,需要心与心的交流,需要“白衣天使”的心像永远年轻的太阳,让他们的智慧、技能、经验、责任、感悟、善良、勇敢等等化做一缕缕心心相印的阳光,给别人带去温暖,让相逢一片光明。
2021年小雪节令,气温骤降,一个60多岁的男性患者突然感到胸痛气短,有一种窒息和濒死的感觉。当他躺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时,已经是休克血压,心率每分钟才30多次。该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成功为其实施急诊心脏介入手术,顺利放置了支架。一个月后,患者恢复良好,又主动选择返回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为另外一支堵塞的心脏血管又成功放置了支架,目前已经康复出院。该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用实际行动将生的希望传递给了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含义。
这一个让人怦然心跳的故事,让更多人相信,相逢是内心节拍的共振,心灵是永远的琴弦,轻轻地拨动它,它会弹出一段美好的旋律,这是对生命的敬佑、对职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
正是这种“心跳”,驱逐了严寒与死神,让一个个生命化险为夷、起死回生,为他们再次点亮生命温暖的灯火。仅2021年11月1日至今,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心脏介入团队,就成功实施了5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其中,急诊手术就有10台。
据悉,该科1994年分科独立组建的心血管内科,2018年6月8日,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责无旁贷加挂了肿瘤心脏病学科的牌子,在云南省肿瘤心脏病学的探索、研究与治疗方面较先迈出了步伐。2021年6月5日,肿瘤心脏病日,一个筑梦健康、从心出发的日子,为了践行抗癌路上“心”守护,2021年6月4日下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携手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举行了“张宏专家团队工作站”授牌仪式,与昆华医院开启的携手护“心”之旅,也揭开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建设发展的新篇章,让当地患者可以就近享受到省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不断造福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性命相托:你们救了我女儿和外孙女,
肯定也能够救得了我!
不久前,个旧市一位姓李的60多岁的女性患者,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不能缓解,甚至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当她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确诊急性心梗、急需手术时,她坦然地对该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医护人员:“我很放心,你们一定救得了我!”这位患者告诉医护人员,她的女儿、外孙女都是先天性心脏病,都是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成功手术,因此拥有了安康和幸福。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果然不负性命相托,成功为这位李姓患者实施手术,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这不由让人想起几年前一位患者赠送该院心内科的一块匾,是患者康复出院后亲手雕刻的,上书:“圣僧仁家,内舍功利,神道人家,大遂造丹”!换言之,就是“德不近僧,不可为医,术不近仙,不可为医”,用孙思邈的话说,就是大医精诚。
无独有偶,一位83岁的老太太陈寿嘉,也曾经委托自己的儿女们给该院心内科送来过一面锦旗,上面写道:“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这位老太太因为不慎摔倒,股骨头骨折,住进另外一家医院后,准备接受人工半髋置换手术,然而经过术前检查,发现老人有严重的心脏病,为确保安全,院方提出如果给陈寿嘉老人实施人工半髋置换手术,首先要给老人安装心脏起搏器,但是,该院心脏专家查看老人病情后,为了确保老人安全,最后建议老人转昆明的大医院去进行手术。一时间,陈寿嘉老人的儿女们手足无措,83岁的老人股骨骨折,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还能颠簸近300公里的路程到昆明吗?最后,老人在红河州第三人医院心内科成功安装起搏器,并在该院骨科成功实施了人工半髋置换手术,于是就发生了“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的温暖一幕。
仁术者,必先仁心。也就在不久前,个旧市贾沙乡一个建档立卡的65岁危重患者,住进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进行冠脉治疗,由于这位患者病情复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仅球囊费用就一万多元钱。然而,时间就是生命,该科主任刘荣玲说:“患者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我们必须首先挽救患者的生命!”经紧急报告医院总值班同意后,雷厉风行、有条不紊对患者先行救治,老人得以转危为安。刘荣玲表示,作为新时期的医务人员,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生命至上”要求,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和责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切实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携手护“心”:硕士博士团队为生命保驾护航,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
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张宏专家团队工作站”后,一个由硕士和博士组成的心脏介入团队,在昆华医院心内科张宏、赵燕两位主任的精心安排下,不辞辛劳、轮流进驻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开展工作。他们分别是苏文华博士、赵冲硕士、陆灿硕士、刘诗琪硕士。其中,刘诗琪医师是个旧籍的“老乡”,她说:“能够为家乡人民服务,是我的骄傲和荣幸!”
这个“给力”的团队,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用患者的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省城大医院来的医生,一点架子都没有!”
就说赵冲医师,自己痛风发作,却强忍剧痛,坚持为一心梗患者成功进行急诊手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守在重症患者的身旁,一夜到亮不合眼,直到患者转危为安。事后,赵冲医师告知,当患者没有血压、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时候,是非常危急的,这种情况下死亡率高达90%以上,容不得医生又半点犹豫和松懈。不久前,还有一个危重患者,急需转院上昆明救治,赵冲医生义不容辞,一路护送这个患者火速赶往昆华医院,亲自把他送到昆华医院的CCU进行抢救,换来了患者的新生。
又说说陆灿医师,从昆明赶来接诊和救治患者,忙完一天工作,才给家人打电话,原来,自己的孩子发39度高烧,正在住院。
还有苏文华医师,有一天中午刚从昆明赶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午饭还没有来得及吃,遇到一个急性心梗的病人,立即就投入抢救,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苏文华说,作为医生,每次成功抢救一个危重症或疑难病人,是心里最高兴也最欣慰的事。
“张宏专家团队工作站”和这群可爱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硕士、博士医师,带给红河州人民群众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是一颗真心,换来“一百个放心”!
开拓进取: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
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建设发展
在这个心血管学科与肿瘤学科飞速发展的时代,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顺势而为,开拓进取,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推动了肿瘤心脏病学科的深入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预期,助力实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以我心,护你心,心心念念,点亮希望灯火,照亮生命前程”的美好愿景。
例如,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开展“肿瘤外科手术前心血管评估与准备”,术前评估心脏病高危人群,为即将肿瘤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近一个月来,就为该院胸外科评估手术患者3例,为眼科、甲状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分别评估手术患者一例。其中,胸外科有两个患者通过评估放了心脏支架,患者休养3个月后,可以放心接受肺癌手术。如果没有这些贴心和细心的评估,有潜在心脏疾病的肿瘤患者,就有可能在接受肿瘤的外科手术时发生意外。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一个“隐形杀手”——“肿瘤心脏病”浮出水面,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癌症生存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肿瘤心脏病学也应运而生。为此,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积极开展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又罹患恶性肿瘤的,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血管损伤风险的,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过程逐渐发生心血管疾病的,还涵盖心脏原发和继发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等。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荣玲指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心脏毒性的监测尤为重要,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患者均应在治疗起始前、治疗中及治疗后接受心血管毒性的评估;对于早期出现的心脏毒性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可完全或部分可逆。越早发现和干预,可逆的比例就越高。
所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定位,包括:
——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包括肿瘤治疗相关性心功能不全;肿瘤治疗相关性冠状动脉疾病;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脏瓣膜病;肿瘤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肿瘤治疗相关性高血压;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肿瘤治疗相关性周围血管病及卒中;肿瘤治疗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肿瘤治疗相关其它心血管并发症等。
——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如果肿瘤患者行放化疗前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者既往稳定的心血管疾病进展为急性加重,出现心肌梗死、主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栓塞时,到底优先处理肿瘤还是心脏病,给临床医生制定治疗策略带来很大的困惑和挑战,也使患者面临更大的风险。
——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与干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危险因素,看似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其中可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病风险因素也会降低癌症风险。
——心脏占位病变。心脏肿瘤虽属于少见病例,但仍然需要心血管医生及肿瘤医生提高认识。包括良性心脏肿瘤及肿瘤样状态,生物学行为不稳定的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恶性肿瘤,心包肿瘤等。这些肿瘤发病位置在心内膜、心肌、心外膜、心包,甚至心脏周围的神经节,组织类型也非常多样化,包括最常见的粘液瘤、血管瘤、横纹肌瘤、纤维瘤、肉瘤……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科主任刘荣玲表示——医道,“至精至微之事”;医者,不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更要拥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我们,正是怀揣着这样一颗心,与肿瘤心脏病患者心手相牵,心心相印,在“张宏专家团队工作站”的帮助下,为共同撑起“健康中国”的大厦而不懈努力!
(文 赵俊峰 图 钟微、王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