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黑痣”,不留心说不定就危及生命,如何认识“恶黑”?红河州第三人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专家介绍,恶性黑色素瘤的旧名是痣癌、黑癌、黑肉瘤或黑瘤,较易转移,最近,该院骨科就发现和收治了这样的几例患者,提醒大家警惕恶性黑色素瘤危及生命健康。
在我国的统计中,恶性黑色素瘤占恶性肿瘤的0.6%~0.9%。90%以上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损害原发于皮肤,其他往往原发于眼部。恶性黑色素瘤可以由色素痣尤其手掌足底等处易受外界刺激的色素痣演变而来。
1、初识:对于可疑恶变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
A(Asymmey)代表不对称,B(Border)代表边界不规则,C(Color)代表色彩多样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径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素瘤。
病历1:女性,85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底黑点,发现时约芝麻大小,2年来逐渐增大,现在范围约3cm*7cm,约10天前出现破溃,流血,周围伴有散在多个黑点。
病历2:男性,45岁,发现右侧足底“黑痣”1年,逐渐增大,伴破溃2个月。
以上两例患者均符合ABCDE变化的所有表现。且都伴有溃疡及卫星病灶,为恶黑预后差的因素。
2、深度认识:活检
完整切除活检:理想的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活检是切缘1~3 mm 的完整切除活检。
部分活检:部分活检的诊断准确率远低于完整切除活检,但存在特殊临床、技术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进行完整切除时,可考虑对可疑病灶进行部分切除活检
甲床黑线病的活检:起源于甲床和指甲的黑色素瘤是我国肢端黑色素瘤的一大特点,主要与甲床色素细胞的增生和活跃有关。由于甲床色素细胞增生形成的沿指甲纹路生长的黑色条纹样病变,一般统称为甲床黑线病。
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活检:对于已经存在转移或复发的黑色素瘤,可通过对转移灶或复发灶的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3、病理认识:
根据Clark分级标准可将恶性黑素瘤侵袭程度分为5级:
Ⅰ级:原位黑素瘤;
Ⅱ级:瘤细胞侵入真皮乳头层,单个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
Ⅲ级:侵入的瘤细胞常成结节状,紧邻真皮网状层界面上方;
Ⅳ级:瘤细胞侵入真皮网状层;
Ⅴ级:瘤细胞侵入皮下脂肪层。
病理可获取详细肿瘤厚度,按照0.8mm、1mm、2mm、4mm分为5个区间,厚度越大,T分期越高。
那么,如何铲除恶黑?
1、团队简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在院领导的关怀下,目前由肿瘤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外科治疗为主的骨科,诊断及综合治疗为主的其他科室:放射科、超声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病理科、药学科等,以上各科组成的MDT团队,在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甄别、诊断、手术及后续治疗有着多年的经验总结及目前前沿治疗的实践反馈。
2、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流程:
明确诊断:怀疑恶性病变,住院后完善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分期诊断:
B超:完善腋窝、腘窝、腹股沟等淋巴结评估,决定手术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
增强CT:完善头颅、胸部、腹部等增强CT,评估转移病灶
骨扫描:评估骨转移
全身PET-CT:评估转移病灶
手术切除: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可常规开展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根治切除,切除后皮瓣恢复覆盖,腋窝、腘窝、腹股沟、盆腔等淋巴结清扫。
辅助治疗:对于II期或III期以上患者,手术后目前可常规开展恶性黑色素瘤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可选择如:帕博利珠单抗、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
(文/图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