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就不少地方而言,医患关系是欲说还休,一言难尽的,这是现实。而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医患关系却是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用“和谐”二字形容。康复科主任张梅用36年的医生职业经历,率领她的同事们用医者仁心对患者及家属所付出的爱心、耐心,把“和谐”二字深深植入了这种“大道至简”。
于是,康复患者与张梅的那些相互感动就如同温暖的阳光,不断地四散开来,美好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个旧鸡街镇的谢姓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写道:“家一样的温暖,亲人般的呵护”;个旧市卡房镇头道水村患者家属姬海芳说:“康复科就是一个家,张梅主任就是我们的家人。”
两位母亲,铺就孩子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大宝(化名)很努力地站立,然后尽量不用扶着妈妈的手臂,摇摇晃晃却坚定而执着地迈出步伐,走入位于个旧市金湖东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州三院)5号楼9楼的康复训练大厅……
这是他的妈妈陈女士希望看见和为之欣慰的场景,这是大宝经过近6个月的康复训练取得的成果。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里有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已经够不幸的了,陈女士却有2个命运多舛的宝贝,命中注定了更多的艰难与磨难。
12年前,大宝、小宝这对孪生兄弟降临人间,让陈女士一家高兴不已。可是,当小哥俩9个月大时,父母发现,因为早产,使他们无法拥有翻身坐立的能力,更不要说走路了。
父母的担心、忧虑取代了往日的喜悦和开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是妈妈,开始不断为孩子的康复治疗而奔忙。
在外地医院康复治疗期间,小哥俩每天仅康复治疗费就高达400元。这巨大的开支,让经济原本就不宽裕的陈女士一家不得不节衣缩食。
2022年初,这对宝贝的妈妈,从个旧市残联获悉,红河州残联在州三院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康复项目,陈女士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带领两个孩子到州三院来接受康复治疗。
大宝小宝孪生兄弟的情况引起了张梅主任的格外关注与关心,她和医护、康复师们制定了科学的康复治疗训练计划,让孩子们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一转眼,半年多过去。大宝不用人搀扶,也可以走上一段路了。而情况比大宝稍好些的小宝,也能慢慢上楼梯台阶。
陈女士每天带着小哥俩上学,并且为大宝陪读。下午,带大宝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小宝的康复则安排在周末。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陈女士的母爱,生生不息滋润着小哥俩的每一步成长,小哥俩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艰辛付出,学习成绩都不错,弟弟的成绩更是经常在班级前三名,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其中,大宝崇拜老虎,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虎虎生威。
陈女士的母爱,小哥俩的梦想与憧憬,让张梅主任为之动容。在长时间康复训练中,张梅渐渐喜欢上这对坚韧不拔、勤奋勇敢的小哥俩,而这对宝贝也把张梅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于是,一个亲生母亲,一个再生母亲,陈女士和张梅这两位母亲,在心里共同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无论前路多难,不离不弃,做孩子的基石,铺就宝贝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还你健康的手,让爱的怀抱更有力!
用手臂枕着头睡觉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它甚至会给人们带来无法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个旧市卡房镇头道水村的周健伟就是这种习惯的受害者。他长期用右手枕着头睡觉,在2022年4月初,他的右手指忽然没有了抓握感。
经过在州三院康复科针灸、仪器理疗两个月后。周健伟才逐渐恢复了抓握功能,再坚持锻炼一段时间,情况应会日臻好转。
“当时非常着急、慌乱,就去了急诊科!”周健伟说,非常担心自己没有感觉的右手,是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5岁的小女儿患有严重的脑瘫,常年昏迷,必须时刻照顾她。如果我的手没有了功能,小女儿就会失去父亲的拥抱和保护,家塌下来就会失去支撑……”这不仅是周健伟、而且是每一个家庭顶梁柱的担惊受怕。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周健伟的次女可可(化名),出生9个月,还没有来得及张口学喊“爸爸妈妈”,就因为严重的脑瘫而永远失去了讲话的权利,手脚是无规律的摆动,而且,随时处于昏迷状态,即使睁着眼睛,也是在昏睡。
夫妻二人为了给可可看病,先后去了开远、昆明等地医院,耗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积蓄,可可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最后,来到了州三院康复科进行针灸、肢体训练、高压氧等方法,来帮助她进行康复。
周健伟的父亲因为患脑梗,两次住院,基本丧失了劳动力。他母亲也因为生计的需要外出打工。他们夫妻二人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云锡卡房分矿工作,因为要照顾患病的可可,他们只能错时上下班,总是要留下一个人给可可按摩,进行肢体训练。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不能天天带孩子来做康复。如果耽搁的时间长了,就可能面临被工厂辞退的风险。为此,周健伟心急如焚。
于是,无微不至的张梅主任,关注到了都在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这对父女俩。张梅对他们一家的情况非常熟悉,俨然自己的家人,除了为他们治病,还经常跟他们拉家常,听他们倾诉,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周健伟的妻子姬海芳由衷地说:“张主任和医生们对我们太好了,我们每次来进行康复治疗,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抬起日渐恢复功能的手,周健伟做了一个感谢的手势,他说:“我谢谢张主任为我们的操劳。我的手好了,我为孩子做按摩、做肢体训练就有力了。你们不知道,能抱起我的女儿,能拥抱我的家和家人,这是多么幸福!”
一封感谢信天大地天,医生开的是药救的是人心!
2020年3月6月,州三院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这封“天大地大”的感谢信是致信人用毛笔在一张很宽大的大红纸上写成的,指名道姓感谢张梅医生,信中言辞恳切,说张梅“为病患着想,关爱患者疾苦,”“医生开的是药,救的却是人心,” “很难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只想向张梅医生道一句:凡人善举,大爱无疆。”
当康复科的同事们再次谈起这封感谢信的故事时,张梅却一脸的懵:“什么时候的事了,我怎么想不起来?”
时间倒回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扑向猝不及防的人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采取封控措施,人员流动按下了暂停键。
这可苦了家住蒙自的武女士夫妇。
武女士的老伴于2019年8月因为患肿瘤,在州三院治疗。出院后一直在服用中医科的中药进行康复治疗。不巧的是,在疫情封控期间,备用药也服用完了,他们又不能到州三院来开药。没有药,就意味着治疗中断。无奈之下,只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联系到张梅能否设法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武女士一家的诉求,很快得到了张梅的及时回应。张梅开出了她们需要的药方,垫付了617元的药费,将开出的中药通过疫情防控的应急通道,送达武女士一家。
“天大地大,不如医生的恩情大!”武女士自然是感动不已,事后,用心地制作了这一封特别的感谢信送到医院。
其实,这只是张梅所做的其中一件好事。
古有太医悬丝号脉,今有张梅“云端面诊”。在疫情防控期间,张梅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为河口、金平、绿春等边疆县份不能亲自来医院看病的患者“云端面诊”,垫支药费,并且安排快递给患者送药,此类医患故事不胜枚举,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古人言:“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晋人所撰《神仙传》上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个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庐山,以行医糊口,他给人家治病,既不向患者要金钱报酬,也不问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后栽种杏树。治好轻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之后,共栽得杏树10万棵,绿树成林,造福子孙后代。所以被后人称为“董仙杏树”,并把它作为救死扶伤医治病人的美誉别称。董仙为他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的人给自己以恩谢,而是要求他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
和董仙一样,张梅“知恩不图报”的修为,成为“杏林春暖”的真实写照。
爱是可以传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
康复对象罗绍康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经历脑部疾病手术治疗后到康复科进行康复的。他表达能力初步恢复后,经常对护工希永珍说的一句话就是:“等我好了,我还要去给人看病!”
罗绍康原来也是一位医者,且不说老人以后还能不能给人看病。陪护了罗绍康9个月之久的希永珍得到的消息是:在罗绍康患病之前,相继在个旧、昆明开过诊所。老人家对自己曾经的职业一直念念不忘。
希永珍也在不时安慰他:“是了是了,等您康复以后就可以实现您的愿望了。”
罗绍康能恢复到基本语言表达,能站能坐,确实不容易。这其中,更倾注了张梅主任和康复科医生护士、康复师所付出的艰辛。
罗绍康老人在2021年的8月和11月两次发病,是从省城昆明一家大医院重症监护室送回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的,病情平稳后,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罗绍康的基础疾病多,送到州三院时,还处于浅昏迷状态。有几次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医院全力以赴救治,才让老人的病情转危为安。在后续的康复治疗中,老人的情况渐渐好转,罗绍康老人也因此深切感受到了医护、康复人员对他的爱。在老人的思想中,由这些爱萌生了一种意识,就是想通过自己曾经的职业,把这份浓浓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把爱传承下去。
罗绍康老人对张梅主任说:“生命里有很多看似危机的事情发生了转机,真的是因为爱,你们让我感到了这种爱,我想把这种爱,传递给更多人!”
患者家属来“认亲” 恩人化身变家人
2021年10月,个旧市鸡街镇小芭蕉村患者谢军的家属抬着锦旗来州三院“认亲”了,锦旗上书:“家一样的温暖,亲人般的呵护”!
患者是不小心从高处跌落的,急救车送到医院的时候病情很重,经过相关科室抢救治疗脱离危险。2个月后,针对患者因重型颅脑损伤仍遗留的四肢不灵活、失语等情况,来到康复科进行综合康复治疗。
刚到康复科时,患者谢军的情况的确不太乐观。
康复治疗师小郭回忆:“患者卧床的时间太久,又不能表达,身边随时要有医务人员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由于不能像普通患者一样进食,谢军是带着“鼻饲管”进科室的。如何让患者恢复体能、开展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康复训练,这让张梅操了不少的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梅相信,无论患者经历过什么疾病折磨与悲观失望,只要你从内心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家人,你就会成为一种力量和依靠,激励生命倔强地复苏与复原,并且唤起人心最纯正的那种情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到出院时,谢军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改善。患者家属对张梅和她的团队感激涕零。漫漫人生路,携手相伴行,患者家属的“认亲”之举,让恩人医生,化身为惺惺相惜的家人。
(文/图 普文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