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茹真棒!欣茹会喊爸爸了!”陈先生抱着自己的孩子,眼角含泪,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发生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感人一幕。
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许多先天残障的孩子经过张梅主任和她的团队的悉心治疗和照顾训练,能够得到明显的好转和进步:脑瘫患儿能够自主行走,自闭症儿童会喊爸爸妈妈,许多动人的场景,几乎每一天都在这里发生,让孩子们获到希望,让家长获得欣慰,让生命能够被尊重。
张梅总是很亲切,“宝宝真乖,宝宝真棒!”抱着孩子的张梅就像是孩子的亲妈妈一样,耐心地进行指导。对于孩子们来说,张妈妈就是他们重生的希望,在红河州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地方,许多县乡的大山、密林深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交通不便。先天残障的儿童不仅面临着治疗上的难题,更主要的是家庭和生活上的困难。
“医者父母心,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残疾孩子们叫我张妈妈。”从2009年初创立康复医学科,张梅就走上了一条帮助残障儿童康复的“母爱之路”,从最开始仅有1名康复治疗师,到现如今建立起一座集残疾人康复治疗、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社区康复指导、残疾等级医学评定等功能为一体的康复医院,张梅和她的团队一路走来,艰辛而光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残疾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服务,缓解残疾儿童送训难问题,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满足残疾患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诚如所言,张梅始终如一践行着自己的责任担当,他视患儿为家人,对孩子们的康复治疗、肢体训练、语言治疗都是亲力亲为,尽心呵护。在治疗的同时,不忘关怀,这是张梅和团队对患儿康复时最大的特点。有一次,一位从金平县赶来的家庭刚到科室,正好遇到科室的医护们准备下班,张梅见状,又重新披上白大褂,耐心倾听了孩子的病情,然后和风细雨询问孩子的爸爸:“孩子吃饭了么?”,随后安排护士长准备餐食。“肚子吃饱了咱再看病”,先解决患者的生活问题,这是张梅从医多年来的习惯。因为面对的多是少年儿童,张梅愈发注重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她说:“我们的工作一定是有温度的,只有用自己的温度,才能感动孩子,才能融化掉和孩子们之间那道坚冰。”
在张妈妈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个孩子,作为家中的最幼子,10个月被确诊为脑瘫,这对他们的家庭是一个巨大打击,一家老小9口人全靠孩子的父亲在外打工维持,本来想放弃治疗的她们,却被张梅劝住了。张梅和她的团队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诊疗方案,康复治疗师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患儿,用无微不至和细心照料感动了孩子的家人,也使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救助了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这是张梅从医36年来对儿童康复治疗的核心理念。
随着张梅和她的团队逐步成长,这个理念也在张妈妈的团队中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今,已近退休年龄的“张妈妈”成为“张奶奶”,一切为了孩子们的意志在团队中也传承了下去,不辞劳苦的张梅,又带出了一批孩子们信赖和喜爱的“张妈妈”、“张姐姐”,也为更多的残疾孩子带来了康复希望!
陈柒是张梅儿童康复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张妈妈”中最年轻的一位,与其说她是“妈妈”,更不如说是“姐姐”更为合适。1998年出生的她,在毕业后就选择了为残疾孩子做康复治疗的这条道路。在许多孩子的眼中,她是一位美丽的大姐姐,愿意跟着她做游戏、学唱歌、听故事,喜欢这位美丽姐姐哄他们睡觉。而且,她懂得很多很多温柔的事情,会讲动物园里发生了什么,也知道天上的星星都叫什么。在同事们眼中,她乐观、上进,孩子们哭闹得凶的时候,都是她去哄,很有耐心的她,总是能得到孩子们最大的信任,孩子们因此也乐意接受她的康复训练。还未结婚的陈柒,而今带孩子就像是一位母亲那般熟练和自然,一个孩子的父亲感慨地说:“陈柒医生在给我们家孩子做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手把手去教,因为孩子的个头太小,发育也并不好,所以她都是跪在地上的。我看到的时候,眼睛都是湿润的,她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对我们的小孩,尽管她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但对我们家来说,她就是天使。”
康复技师罗建华是张梅儿童康复团队中的老骨干,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她,在照顾患儿方面有着更多的经验和耐心。在同事眼里,她干练、温柔、耐心,面对孩子们随时都是笑呵呵的,却不知这位“张妈妈”在面临自己孩子和患儿都需要照顾时,毅然选择了后者。
凌晨5点是罗建华每天起床的时间,在完成一天的准备工作后,她要坐班车从个旧赶到蒙自的康复院区,开始一日繁忙的工作。康复院区的孩子们还未睁眼,罗建华就已经到了他们身边,为他们进行着一天的忙碌。罗建华说:“治疗师不仅要承担医疗救助的工作,更多的是要帮助残疾家庭切实解决问题。照顾一人,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患儿哭闹,罗建华就把孩子抱在自己身上哄着,讲故事、扮鬼脸,想着办法逗孩子们开心。
有一次,在罗建华值班的时候,接到自己小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我住院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呀?我想要你抱抱我!”听到这句话,罗建华的眼泪如决堤涌出。她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了,肩负着照顾患儿们的工作,她几乎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同事看来,她是尽职尽责、认真体贴的妈妈,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她始终有着莫大的亏欠。放下自己需要拥抱的孩子,抱起别人家康复的孩子,“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我会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能理解妈妈,不要埋怨妈妈!”
在张梅团队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张妈妈”和“张姐姐”,他们如一盏盏明亮的灯,点亮了残障患儿们渴望光明与美好的世界。经常有人这样问:“张主任,我的孩子能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能不能上学,能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天都有很多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儿家长,带孩子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就诊。面对这些疑问,张梅和团队中的“张妈妈”们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这些“张妈妈”、“张姐姐”怀着对患儿深深地责任感,用心去爱、合理治疗,让患儿和他们的亲属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脑瘫患儿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疗程长、费用高、家长心理负担重,“张妈妈”们便一个个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树立信心。他们还经常指导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尽可能地为他们节省费用,同时还组织捐款,帮助贫困患儿。
光阴荏苒,岁月流转,从医已经36年的张梅已经从曾经的杏林芳华到如今康复医院的主心骨和引路人,在张梅主任带领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打造了一支精医重德、团结奉献的康复团队,从2009年初创康复医学科时的筚路蓝缕,到2012年医院成为个旧市残联儿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开始收治脑瘫患儿,再到2022年2月7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正式开诊。这位“张妈妈”说:“面对患儿父母期盼的目光,我的心里,满满都是全力以赴拯救孩子的使命感!”面对肢体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张梅和康复团队,把每一个孩子都抱在自己身上,鼓励孩子们战胜害怕、悲观、失望与恐惧,陪伴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一点点康复。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张妈妈”变成了“张奶奶”,但在她的传帮带下,科室成长起了一批新的“张妈妈”“张姐姐”,她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做着一项共同而伟大的事业:为残疾患儿的康复努力工作。
让每一个孩子完美的绽放,是“张妈妈”“张姐姐”们心中不变的信念。常年累月奋战在儿童康复临床第一线,他们以工作实绩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担当,成为了儿童康复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全州乃至省内许多地方需要康复的儿童提供了最温暖的关怀,帮助相当一部分孩子回归了幼儿园、学校,也为他们的家庭减轻了负担,为更多的残疾孩子们带来了新生和希望。
康复是残疾生命的重建,也是残疾人新生活的重建,这是对生命的关怀,也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在张梅和这些“张妈妈”“张姐姐”身上,是医学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相互结合,使更多的残疾孩子们化蛹成蝶,生命热烈而动人地绽放!
(文/图 普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