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门诊,成功开展了红河州首例“盐水隧道式PICC+心电导联尖端定位”联合置管术,使该院静脉治疗的专科护理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悉,该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门诊自2020年6月5日成立以来,一直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主要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倾向的患者;需要输注刺激性或发泡性化疗药物的患者 ;需要输注高渗性液体(如肠外营养液)的患者以及需要反复输血或血制品及需反复采血的患者。PICC置管术为以上广大患者提供静脉治疗的有效通道,但某些患者因静脉条件或其它因素所限,常规PICC置入困难或置入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如:导管滑脱、感染)发生风险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静脉治疗专科护理门诊通过不断开展临床调研、总结临床经验、参与专题培训班、查找文献等多种方式,致力寻求解决常规PICC术存在问题的方法。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于2022年7月8日,成功开展了红河州首例“盐水隧道式PICC+心电导联尖端定位”联合置管术,采用的是三向瓣膜导管使用隧道针留置法。
“盐水隧道式PICC置管术”是一种新的PICC导管置入方法,在PICC置管时,通过建立一个皮下“盐水隧道(即:导管出口至3-5cm的位置皮下注射盐水10ml,分离血管和皮下组织)”,使用隧道工具延“盐水隧道”将导管出口至3-5cm处连接,再从皮下将导管引出,使导管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这种技术增加皮下导管留置长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导管滑脱率,并通过减少导管微小位移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同时提高导管使用周期。此法,于患者层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带管舒适度,方便了日常维护;可减轻局部渗血渗液;“隧道”起到了一个天然屏障的作用,可降低血流感染的概率;于临床层面可以减少护理工作量,是降低PICC非计划拔管率的有效手段。“心电导联尖端定位”可以在PICC置管过程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进一步精确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极大地缩短置管后等待定位的时间,为提高护理工作机动性提供了便捷,主要适用于活动不便或危重患者。“隧道式PICC+心电导联尖端定位”联合置管术兼具以上两种PICC置管技术的优点,推动了静脉治疗专科护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常规PICC置入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是静脉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值得广泛推广。
文/图 许海燕、张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