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张梅:“红河白鹇”舞银针 一头挑起中医传承 一头挑起康复使命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2-07-31 浏览:998次 [ ]
摘要: 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在这里,白鹇鸟是吉祥、健康、平安、幸福的象征。

image.png

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在这里,白鹇鸟是吉祥、健康、平安、幸福的象征。传说在远古迁途中,一位哈尼老人病倒在一棵大树下,危在旦夕,一只憩息在树上的白鹇鸟见了,就飞去寻来草药,老人服用以后,病体痊愈。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棕树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并把舞蹈传给了子孙后代。

image.png

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任医师张梅,就是受人尊重和爱戴的“红河白鹇”——降临人间的“白衣天使”,她把一颗小小银针舞成生命巨椽,一头挑起中医传承,一头挑起康复使命。为此,张梅还被评为“个旧好人”、“红河好人”。

说起张梅,年近九旬的老院长、而今仍坚持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坐诊的万嘉钟,脸上仍然流露出赞许的神情,36年前参加工作,面容俊俏、个子高挑,有魄力,行事风风火火的大姑娘张梅的样子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云南省中医学院中医针灸专业毕业,医院就是要这样的人才!

万嘉钟为自己慧眼识英才而欣慰。因为,今天的张梅已经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的中流砥柱,而且,还是红河州康复医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造福苍生,春暖杏林——用过硬的中医康复技能和管理才能,让国粹中医承前启后、大放异彩,还发挥康复医学优势,肩负起光大康复医学的历史使命,真正体现了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精神。

继承中医国粹恰逢其时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的中医科成立于 1956年6月,成立之初,只有一位医师开方到外面药店取药,仅在门诊治疗一般性内科疾病。1957 年成立针灸室,应用针灸治疗关节炎、扭伤、电光性眼炎。1958 年首先使用针刺谷治疗电光性眼炎获得成功。1959年送成都进修的张震医师回院工作,并筹建中药房进行中药的加工、炮灸。1986年,中医中药治疗的病种已由单一的内科病拓展到外科、儿科、妇科和皮肤科等,尤其是对肿瘤和职业中毒的治疗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妇科、儿科疑难杂症也有突破,用针灸治疗风湿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颜面神经麻痹等症疗效明显。1987年6月,正式成立中医科病房,设病床25张。1986年7月,拥有针灸专业特长的张梅到来,弘扬中医国粹恰逢其时。

在医院重点培养的人员里,自然就有在中医科从事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的张梅,她获得了1987 年9月前往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针灸理论及临床的宝贵机会。1988年2月学成后回院担任中医针灸工作,负责针灸门诊及全院针灸会诊治疗。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医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的结果。“国医大师”张震,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的第一任科主任。而曾担任院长的万嘉钟,也出身于中医科。这让张梅受到了深深的激励。

从此,张梅的事业人生不再平凡。

弘扬中医事业责无旁贷

2004年4月1日,业务技能精通、管理经验丰富的张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在这一年5月,她又被任命为中医科主任。
在别人看来,这是双喜临门,好事成双,她就是风光无限。

却不知,共产党员张梅面临当时的中医科却是这样的形势:受时代背景和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医科人员调走的调走,流失的流失。整个科室只剩下2 名医生和2名护士,门可罗雀。

前辈们奋斗几十年,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张梅发誓,必须重振中医的辉煌!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张梅决定先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她亲自到各大医学院校考察招人,为中医科的人才把好入口关,让各路英才为我所用,在中医科体现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人生价值。

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9月医院组建了中医康复医学科,张梅担任科主任,使科室的学科建设拓展到现代康复医学。而今,医院的中医科和康复医学科,有医护人员43人,高职8人,在职研究生6人,可谓兵强马壮。

人才招来了怎么用?张梅又有自己的主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的科室工作氛围,有利的业务成长环境。

在业务成长方面,张梅团队的副主任医师白秀莲深有感触:“张主任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2011年冬天的一个寒冷夜晚,白秀莲值夜班。凌晨3点多钟,一位患者突然病情危重,出现呼吸困难。白秀莲和值班护士一边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赶紧给张梅打电话报告情况。张梅很快赶来,联系相关科室主任会诊,一起抢救。

整个抢救过程结束,患者转危为安。张梅过来安慰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白秀莲说:“有我在,你不用怕。”

白秀莲说:“张主任就像一位母亲,从工作的细微之处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白秀莲介绍,张梅对青年医生的成长培养付出了很多心血,而且成果颇丰,“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双文武,就是张梅主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成长起来的。

人才抓起来,就要抓业务。拥有针灸、康复专长的张梅,要求科里的医生不仅要精中医技术,而且善于将针灸、推拿等技能融入现代康复医学。技多不压身,而且,还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形势需要。

后来,医院不仅开设中医门诊,还开设了国医馆。每天来看中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有时候,甚至自发等候到第二天凌晨。

“香远益清”感动越南老街省长

墙内开花墙外香,2003年,张梅医生、郑淑华护士应邀跟随老院长万嘉钟,到越南,为时任老街省省长的裴光荣看病,裴光荣患肝病,神经衰弱,之前请了其他国家的专家治疗,效果不佳,这次经中药和针灸治疗4天,收效明显,得到了越南朋友的好评。

万嘉钟回忆,患者病历摆到了他们面前,根据他们的诊断,患者得的是慢性肝病、脾胃虚弱,还有神经衰弱综合症。于是,由万嘉钟给患者把脉,开出中药处方。由张梅负责,给患者针灸治疗,护士协助抓中药给患者煎服,治疗4天,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好转。医疗小分队按照治疗方案,给患者留下了周期内服用的中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患者家属与医疗小分队依依惜别,还专门赠送每人一小瓶香水,表达感恩的心,也表达对中国医护人员的钦佩和敬重。

这次任务中,张梅表现出了不亢不卑的职业素养,以自己娴熟的针灸技术,用一根根闪闪的银针,为弘扬中医文化和增进中越友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总理嘱托不敢忘

1975年3月9日,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在云南省地州率先组建肿瘤科。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三院人已经将总理的重托植入灵魂深处,以周为镜,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例如,老院长万嘉钟退休前,第一次用中医药的方法来探索治疗肺癌,研制了用20多种中草药组成的“云肺 2 号片” 、“扶正颗粒”,对肺癌患者治疗、观察了几百人,具有明显疗效,成果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

而今,张梅率领的中医康复科,更是在肿瘤康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医治疗联合肿瘤相关科室,秉承祖国医学精髓,坚持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本着“以人为本”的整体治疗理念,为建立肿瘤康复新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前列腺癌患者许大爷,肿瘤已转移到髂骨和脊柱,在接受西药内分泌治疗的同时,一直坚持中药调理,通过近一年的治疗,许大爷的骨转移灶已清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控制在正常范围,改善了许大爷乏力、体虚等全身症状。

张梅对肿瘤康复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与康复对象进行直抵人心的交流。从康复对象精神上予以鼓励,予以康复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肿瘤康复对象自从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常常会产生精神上的自我困扰。

“在我的专家门诊,几乎要为每个肿瘤康复对象花半小时以上的时间,都是为了聆听他们倾诉,然后跟他们进行沟通和疏导,让他们的心态好起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这就是‘话疗’。我自信,我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张梅说。

两位母亲共同的心愿

就在位于蒙自市文萃路南延伸段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建设期间,一位来自元阳县新街镇的李姓单亲妈妈就不止一次地过来看:医院建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时候可以收治康复对象了?这位叫李玉芝的单亲妈妈怎能不着急呢?人家6岁的孩子差不多都要完成学前教育了。而她家的恒恒(化名)只能爬,脑瘫限制了他站立、跳跃、奔跑的权利。这些年来,她背着孩子到处求医,却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另一个母亲也在为早日建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而奔忙,医院还是毛坯房的时候,她就在操心了:楼层要怎样装修才安全,房间要如何布局才合理?要进哪些康复设备?小到要几个垃圾桶,几根拖把……她就是张梅,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负责人。

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正是因为有了这门新兴的医疗学科,那些罹患截瘫、偏瘫和关节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伤残人士,才能通过系统的康复医疗,逐渐消除心理和功能障碍,逐渐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重新回归社会。

此前,位于个旧市区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病区,承担成年人骨科术后功能障碍,脑卒中、脑外伤后认知障碍、偏瘫、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康复。

2021年9月16日,位于红河州蒙自市文萃路南延线一侧、总投资3800余万元、占地27.06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运营启动,这是一座集残疾人康复治疗、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社区康复指导、残疾等级医学评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主要承担红河州0-6岁肢体障碍、孤独症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免费康复训练,每年至少有1300人次享受专业、便捷、高效的服务。

于是,李玉芝母子作为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第一家康复患者家庭,如愿以偿入院。康复治疗一个多月后,恒恒能站起来,也能走一段路了。李玉芝信心大振,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看着张梅为了残障孩子们的康复,风风火火在个旧与蒙自之间往返穿梭,她感动地说:“我只是孩子的生母,张梅医生却是孩子的再生母亲啊!”

“小小银针”化身“定海神针”

历史把张梅又一次推向了前台。

多年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一直在致力于康复医学队伍实现“三个能力”的不断提升:即医师能力提升——医师熟悉康复医学的治疗技术以及各种康复评定技术,能病人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治疗师能力提升——治疗师熟练掌握及应用康复技术;护士能力提升——康复科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不仅能做好基础护理,还能开展康复专科护理,护士掌握康复护理技术的能力。

因此,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运行半年,医院的康复效率,医护人员高度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医院的口碑让康复家属口口相传,相互介绍,让更多的患者家庭充满期待,陆续带孩子前来入院。

党和政府给残疾孩子免费康复的政策温暖着人心,而康复医院的品牌形象,迎来了省残联、州人大等省州部门前来视察调研,推广经验。
现年58岁的张梅并没有满足现状,她又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她更加注重的是后备人才培养成长。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下乡筛查残疾儿童的所见所闻,让她深切感受到,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任重道远。人才,决定了未来的康复医院能否继续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共产党员张梅,又一次以历史的自觉,以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继续投入到“传、帮、带”的实践中,加大力度培养后备人才。她的团队,也没有让她失望,例如,云南中医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举行,来自11家附属医院和针灸推拿康复学院的27名选手参加了比赛,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作为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选派了中医康复科的黄岳林、白秀莲医师参赛,均荣获二等奖。而年轻医护人员异口同声:“张梅主任,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有她在,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

为了让每一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孩子都能得到及时康复治疗,此时此刻,张梅又带领她的康复团队,奔走在漫漫筛查之路上。很多人遇见这位不知疲倦的“红河白鹇”,所到之处,仿佛有韩红的一曲《白衣的天使》响起——天使降临人间,换来了人间安康,大地祥和!

文 普文剑、黄凤清、禹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