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有一位“最美医师”名叫张梅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2-08-20 浏览:944次 [ ]
摘要: 2022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中共红河州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通报表扬了63名“最美医护工作者”,其中有一位最美医师,名字叫做张梅。

2022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中共红河州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通报表扬了63名“最美医护工作者”,其中有一位最美医师,名字叫做张梅。

张梅,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1986年7月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从医36载“慈”心不改,擅长康复、针灸等,担任云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2009年担任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2018年、2022年荣获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还被评为“个旧好人”、“红河好人”。

张梅同志工作36年来,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业务,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地服务于临床,本着“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的服务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医院建设和发展作出不懈努力。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具备处理本专业疑难重症的能力,开展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术后、脊髓损伤、骨关节损伤术后、脊源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特别是对昏迷患者采用针刺手法促醒具有独到之处。结合软组织外科学理论,运用冲击波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

她主持完成《软组织牵伸技术配合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获红河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组织开展《推拿手法结合PNF技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临床研究》的科研课题,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健康中国的红河实践中,持续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走上儿童康复之路

张梅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原云锡总医院)中医科从事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她将针灸经络学、俞穴学、针法灸法学理论融会贯通,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熟练地掌握了针灸常见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令患者称赞的临床疗效。

和儿童康复结缘,起源于张梅2009年第一次到访个旧市儿童福利院。张主任说,在儿童福利院,十几个唇腭裂、脑瘫的患儿散落一地,那一刻的震撼、冲击、悲痛,让她毅然决定要立足专业做好儿童康复治疗。

image.png

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7000万人需要康复治疗,住院康复却只有157万人次,中国需要70万康复治疗师,仅有5万人次。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放下手术刀、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救死扶伤的使命便完成大半,康复治疗却恰恰相反。就像复原一座已经倒塌的楼宇,手术是稳固楼盘的基石,功能的恢复是一层层楼的重建,康复治疗才是重建健康大楼的艰巨工程。无论是车祸摔伤引起的骨折病人、脑血管意外患者,还是先天性残疾、脑瘫儿童,康复患者病程长、恢复速度慢,张梅深知,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康复训练,才可以推进患者病程的一点点进步,而患者不宜察觉的进步,让人感动、欣喜,也变成张梅工作道路上的更大动力。

2009年9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在中西医结合科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医康复医学科,使科室的学科建设由中西医结合拓展到现代康复医学,张梅担任科主任。康复医学在医院整体发展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医生和康复技师 没有人才优势,也不是医院经济效益高的科室。经过13年的发展,张梅带领科室团队按照省级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将康复医学科打造成康复医学科设备精良,亚专科建设合理,技术优势明显的医院的重点专科和在红河州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

2022年9月,州三院通过与红河州残联合作,由张梅所在的康复医学科整体承接红河州康复医院,填补了红河州州级残疾人康复设施的空白,为红河州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提供就近、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康复服务,有效缓解残疾儿童送训难问题、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提升红河州精准康复服务水平、助推红河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始终相信,坚持是对的!”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儿童康复与成人康复不同,大多患儿是在怀孕时期、遗传性疾病或者分娩意外等造成的脑瘫,儿童无法正常走路,随着长大才会暴露身体残疾的问题。尤其在红河州,很多患者家长并无康复治疗常识,始终对康复治疗持保守态度,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于康复周期长、消耗时间多,很多康复意愿不坚定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由于家庭原因、经济原因,病人悄无声息地流失了。

站在医生的角度,张梅无数次向患者说明如果错过最佳康复时间,后续所需要付出的时间、财力只会更多、代价只会更大,为了患者,她想方设法筛查病人、留住病人。通过与个旧市残联沟通联系,张梅了解到残联每年每名通过审核的残疾儿童可以享受约2万元的医保补助和专项补贴,这些费用基本可以覆盖一名儿童一年的康复治疗费用。带着这样的想法、好政策,张梅率队走遍了红河州8个县市数十个乡镇,去寻找、劝说那些留守残疾儿童到院进行康复治疗。张梅主任说,每次看到膝关节挛缩、髋关节挛缩的孩子我都异常心痛,如果能早发现、早介入,能让他们能从卧位转变到坐位、从坐位转变为站位,对他的生活转变也是巨大的。每到一户患者家中,她一边宽慰家属,一边理性、耐心、细致地给每一户残疾家庭分析病情、讲解治疗方式和有关医保政策,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给出诚恳的意见。

虎子(化名)是个旧市卡房镇双胞胎患儿家庭,自孩子出生,母亲就放弃了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2009年到该院开始康复治疗,在张梅主任和康复治疗师日复一日的坚持下,8岁的孩子已经基本能够正常行走,也能和伙伴们一起走进校园学习、成长。

这是张梅主任成功治疗的众多康复病例的一个缩影,凭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仁爱奉献的精神,把医疗工作当成一个事业去奋斗,在工作中充满激情、爱心与无穷的动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张主任坚定地说:“看到他们,我就愈发相信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我爱这些孩子”

张梅非常喜欢孩子。看到残疾的儿童,她总是希望自己能更早地发现、筛查出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更早地介入治疗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住在红河州康复医院长期治疗的100多名患儿,她记得每名儿童的名字、基本情况、治疗进程甚至个性偏好,每一个孩子都像她的孩子一样,用她的专业温柔又耐心地见证他们的康复。

康复治疗是一份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成人脑伤患者是希望通过康复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儿童与成人脑伤患者不同,治疗儿童患者是在帮助他们开启全新的世界。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们甚至不知道去跑、去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在治疗中本能地排斥着外界强迫性的指令和动作,治疗中需要的耐心和引导力也是加倍的。

同样被张梅视作孩子的还有康复中心的治疗师们。治疗师们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育儿经验的他们要付出向妈妈一样的时间精力。许多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在康复中看到了希望,从不会抬头到会坐、不会爬到会走、手臂不会旋转到会独立用勺子吃饭,张梅和红河州康复医院的所有治疗师一起,见证了这些家庭的希望,看到患者家属脸上从悲伤到喜悦的变化,这对他们来说除去专业提升外最大的成就感。

面对需要言语治疗的孩子,他们需要让孩子放下戒备、接受治疗,一个简单的词,康复师要一遍一遍地重复,几节课、几小时甚至几天。有时面对大小不一的孩子一起进行康复治疗,他们一边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跪坐在地上面对完成康复教学,每天的工作排满了十几节这样的康复训练课,放下一个孩子,又要抱起另一个。

有次刚刚上完言语康复课的孩子——因为言语障碍,20多个月的孩子从来没有讲出过完整的字词,对等待在教室外的父亲第一次喊出了“爸爸”两个字,稚嫩的声音,喊出了爸爸的眼泪,也让在场的张梅和治疗师们湿了眼眶。

image.png

张梅总是说,康复治疗师们也只是孩子啊!张梅和治疗师们,感动彼此、相互成就,用他们共同的善良、耐心、细致和专业消解患者的焦虑、担心、无奈和恐惧,执着地践行他们共同的目标——“康复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如果说每个治疗康复的孩子都是一朵小花,那张梅的从医路上,已经花开遍野、芬芳四溢。现在有很多人都知道,云南有两个“张妈妈”,一位是丽江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她唤醒和塑造一个个有权选择的健全灵魂,是为孩子们一次次争取改变命运这一朴素而本质的目的,让“读书改变命运”,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张梅“张妈妈”,用行动救治和重塑了一个个原本残疾的孩子,用一次次的“评估-治疗-再评估”的工作循环矢志不渝地维护人民健康、点亮一个个家庭生活的希望,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共享美好生活筑牢坚实根基。

文 李猷  图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