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上,青筋凸出,骨节分明。仔细看去,张梅的手从指头到掌心,已因多年的从医治病磨出了老茧。正是这双手,多年来将满腔心血和热情倾洒到特殊患儿身上,她以一颗慈母之心,温暖着一群特殊的患儿。
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张妈妈”,她总是笑呵呵的,走起路来像带起了风,一身白衣穿梭在病区走廊和治疗室间。她一双巧手为许多残疾孩子带来了生活的希望。2021年以来,“张妈妈”带领团队,行程约3000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近7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她和团队精通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工作,许多残障儿童经过她专业的治疗和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自闭症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脑瘫的孩子会走路了……每每提起这些,张梅的脸上总是浮现出笑容,她喜欢“张妈妈”这个称呼,“这说明孩子们从心底里认同我了,也说明我们的确是做成了一些事情。”
张梅说:“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治疗,更多的是要考虑患儿及其家庭的困难,这是良心活儿,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一切为患者着想,有德才能有所为。”从医36年,术近仙,德近僧,她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不仅是要悬壶济世,更要春暖人心。
她总是忘不了那次到金平县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筛查工作时,一个孩子的奶奶拉着她的手,请求她:“救救,救救我的孩子”。那是一个重度脑瘫已经十余年的男孩,家庭条件十分困难,日常生活全靠奶奶一人。已经满头白发的奶奶心疼孩子,看见张梅后就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开,像是抓住了生的希望一般。看到孩子后,张梅的眼睛湿润了,饱受疾病折磨的孩子手脚已经不能行动,生活只有在一张床上进行,孩子听不懂说话,但是看着张梅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给孩子做了检查后,张梅提出了一系列的诊治方案,帮助孩子尽量恢复生活能力。给孩子奶奶擦掉眼泪的时候,望着那双已经如树根般粗糙的手,张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
“要帮助他们,能多帮一个,就多帮一个”张梅心里下定了决心。
一份执着:大医精诚为苍生
一身白袍,一双妙手,张梅出现的地方总是能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求医问诊。从医36年,她在中医康复领域专注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她深知,对于患者,诊治过程中哪怕是一点点的疏漏,其后果都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她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她是云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尤其擅长运用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在对待儿童康复方面,她和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擅长救治因脑卒中造成的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各类骨折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作为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她深知实践出真知,非常重视到实地进行儿童筛查工作,并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筛查的方案,许多患儿因为交通不便等问题无法到达指定地点完成评估,张梅就把工作下沉到各县乡镇,发现大部分患儿的父母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照顾,老人难以带着残疾的孩子到乡镇残联进行筛查评估。于是张梅决定:筛查工作要入村入户,绝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本着这一份为苍生的执著,张梅在这条漫长的行医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曾有一对双胞胎的脑瘫患者,在接受张梅和团队的悉心治疗后,7岁的大宝已经能够下地走路,小宝也掌握了基础的行为能力。许多自闭症的孩子,从完全自我封闭不说话,到接受语言治疗后能够与人交流,父母们在听到孩子喊出那一声“爸爸妈妈”,多年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下。人们在谈及张妈妈时,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为神医,是孩子们第二个妈妈,而张梅总是笑道,哪有什么神医,无非就是一个老中医,凭着多年的望闻问切的经验,再加上那么一些坚持,为孩子们做了一些事情。
一份关怀:悬壶济世暖杏林
每当看到患儿家属的眼神,张梅都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在该科住院的几名患儿的家长,对于张梅主任的评价极高。他们说,张主任在接诊时温声细语,做事缜密细心,处处为患儿着想,对每一位家长都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坐标,用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让奉献之火静静绽放。“我特别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儿童康复的医生,就像是这群特殊孩子的守护者,为这群小患儿们带去新的希望。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责任。”
“既然要做,就要沉下心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儿。”为了给患儿更有效的治疗,张梅经常在治疗垫上一坐就是一天,给患儿按摩牵拉挛缩的双腿,扶着孩子一点一点的学习爬行,跪在地上给孩子练习站立行走,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常常半天站不起来,但是,看到患儿在自己的治疗下学会了站立行走,学会了呼喊爸爸妈妈,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多年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曾有过这么一个孩子令张梅影响深刻。她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女孩,眼睛大大的,水汪汪的,看着就惹人喜欢。但命运似乎与她开了一个玩笑,出生那年就因脑瘫而被母亲遗弃,父亲外出打工,生活所居全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在康复中心治疗过程中,小女孩非常配合,学会了许多技能,会喊护士们“姐姐”了,也懂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她就像天使重拾了翅膀,让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很受欣慰。
但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爷爷告诉张梅,准备接孙女回家,不想再继续治疗了,这让张梅十分惊讶,忙问缘由。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奶奶在农忙时不慎跌倒,造成粉碎性骨折,这对本就困难的家庭无疑是沉重一击,孩子的爷爷考虑再三,只能放弃孙女的治疗,回家照顾老伴。
得知了这个情况,张梅深感这个时候放弃太可惜了,不仅会让已经取得的治疗效果付之东流,而且错过了最佳时机,更会对孩子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张梅当即决定一定要帮助解决孩子家庭的实际困难,将治疗进行下去。她一方面努力做孩子爷爷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为孩子的饮食和生活做详尽的安排,还特意为孩子制定了特殊的治疗方案,一切以她的实际情况和时间为主,一定要把治疗进行下去!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生命的责任。在张梅的坚持下,孩子的治疗得以继续,不仅在多方面有所突破,甚至可以下床走路了。与此同时,孩子的奶奶也得以治疗痊愈出院,孩子的人生重获希望,当家属来感谢时,张梅却说,她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
“治疗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这是张梅进行儿童康复治疗的核心理念。她始终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常常问自己:“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以对患儿高度负责任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对患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作为儿童康复学科的探路人,除了科室日常管理工作外,张梅还要为每一名患儿进行康复评估,并带领治疗师们一遍遍讨论、实施,为患儿制定最适合的康复方案;病情相对比较重的,张梅亲自带领着治疗师们给患儿治疗,手把手的教会家长,怎么样在家中配合训练。她经常做完治疗后一身大汗,白衣的后背都能印出好大一片汗水印子,被天真的孩子们称为是天使的翅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张梅身上,我看见了古哲贤医的影子,也看到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身影。她总是强调关怀的重要性,每当有患儿被送来问诊,她首先要问的总是孩子吃了没有,住的情况有没有解决。她说:“我们作为治疗的医生,在祛病诊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温暖给孩子们希望,用关怀打破坚冰。”
曾有一个脑瘫的患儿,因为家中经济条件很不好,孩子的父母对于是否继续治疗犹豫不定,在询问张梅的意见后,她肯定又坚定地说:“治”!她带着孩子做游戏、像自己亲生孩子那样抱着孩子教他学语,看着孩子成长,张梅甚至比自己的孩子取得进步了还要高兴。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梅对每一个残疾孩子视同己出,用自己的温度去帮助、关怀、治愈,这医者仁心,仁心仁术,其实源自一颗情深似海的“慈母心”,为孩子们前行的路,点亮了一盏明亮的灯。
刘鑫磊文 赵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