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不仅在历史上为各族人民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至今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始建于1940年,研究证候学的先驱、张氏疏调学派、《云南中医药杂志》的创始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首任所长、云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被誉为“国医大师”的张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该院工作,并创建中医科,担任中医科首任科室主任。2018年12月12日,张震回“娘家”成立工作室,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擅长运用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张梅医师拜入其门下,成为其弟子,以此开启张梅医师对中医文化传承与弘扬之路。
图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继承中医思想,深耕课题研究
张梅,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1986年7月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
孩童时期的张梅机敏好学,对教书育人的老师抱有极大的热爱,梦想着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回馈社会,甚至于高考后第一志愿便是师范大学。结果,她被云南中医学院录取了。或许是命运般机缘巧合的安排,就这样,张梅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她连“中医”为何物也不知,至今想起,张梅笑称,那时班主任告诉她“中医”便是祖国的、中国的医学。进入大学校园,一开始,要学习古医文便难到了她,她说古文就很难理解,古医文更是晦涩难懂。“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张梅的人生信条让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医学院毕了业。
“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绪论便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毕业分配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她,致力于针灸、疼痛、康复研究,为了继续深造,曾到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针灸理疗及临床。
在36年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张梅也不断学习,并结合实际综合考虑所收治患者的病情,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主持完成的《软组织牵伸技术配合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项目荣获2014年度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推拿手法结合PNF技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临床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度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张梅凭借着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党员精神与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水平荣获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弘扬中医技术,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于1965年6月建科,1987年6月正式成立中医科病房,2004年经红河州卫生局报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科。因医院发展需要于 2009年更名为中医.康复科,同年,任张梅为康复医学科主任。2012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为个旧市残联儿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收治脑瘫患儿。2021年3月23日,红河州残联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合作运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2021年9月16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启动运营,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2022年2月7日正式开诊。这是一座集残疾人康复治疗、辅具适配、社区康复指导、残疾等级医学评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填补了红河州州级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的空白。已近耳顺之年的张梅,又欣然受命,义不容辞担当起康复医院的负责人。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只有60余年历史。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不仅具有系统的传统康复医学理论,还有诸如养生、疗疾、针灸、按摩、气功、食疗、药疗等一整套独特的康复方法,20年来,在原有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广泛吸取国际间现代康复的技术与系统理论,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13个县市,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张梅痛心于有功能障碍的儿童因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地区而又语言不通等各种原因不能及早接受治疗或是治疗中途放弃而永久残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河州下属各市、县、乡、村登记有功能障碍的儿童,配合张梅团队进行残疾儿童筛查工作。
2021年以来,张梅带领团队,行程3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7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张梅说:“收治住院的每个孩子我都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因为每一个患儿,都由我亲自评估。”
在张梅主任带领下,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打造了一支精医重德、团结奉献的医疗团队,“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成为她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目标,主要救治因脑卒中造成的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各类骨折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目前,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要承担红河州0-17岁肢体障碍,0-6岁脑瘫,孤独症、听力障碍患儿的免费康复训练,每年预计康复1300人次以上。
以身作则,悉心培养新生力量
“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张梅践行着她的信条。为了让功能障碍的儿童能够早日得到治疗,张梅每每筛查患儿时都不厌其烦积极的与其家人沟通,对于河口、金平等边境县,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村户不会说汉话的家人,就让上过学的孩子充当翻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差错,延误孩子的救治时机,张梅筛查过的每一户人家,都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回到医院,张梅又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打电话过去让其来院接受免费治疗,并细心为其提供就医路线,对于连基本路费都凑不齐的家庭,在各领导关心、向残联说明申请补助、科室自发组织捐款下帮助其筹集基本费用。
受其耳濡目染,张梅团队下的康复治疗师也践行着这一理念。目前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收治了20余名自闭症患儿。自闭症,也被称为孤独症,相比于其他的儿童,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为了得到她们的认可,有自己孩子的治疗师选择放下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更多的时间拥抱自闭患儿;没有孩子的年轻一代治疗师则尽自己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学习去哄孩子、带孩子。只有对孩子有了吸引力,才能对其展开治疗。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这些孩子们都会对着治疗师叫“姐姐”,对着张梅主任叫“妈妈”“婆婆”,有的还学会了与自己的父母对视,叫出了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说出口的“爸爸”“妈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在“仁、爱、道”的中医思想熏陶下,张梅以身作则,践行着中医的理念,也感染着后辈,使中医得以代代相传。这位被当地群众喻为“红河白鹇”的张梅,也因此获得了“个旧好人”“红河好人”的殊荣,并进入了云南省电视台《2022云南好人》的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