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不久的、由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主办,红河州科学技术协会、红河州医学会、红河州抗癌协会协办的“健康红河”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上,来自国内十余位肿瘤学专家们欢聚一堂,高朋满座,其中,一位是锡都人民尤其是锡矿工人的老朋友、肿瘤流行病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乔友林博士,一位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教授。另外还有几位个旧籍的专家,他们心系家乡肿瘤防治事业,也悉数参会。
矿工肺癌防治的贡献者 宫颈癌防控的“中国名片”
时光回到1975年1月2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了云锡矿工肺癌问题。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看到这份内参后,唤来李克农之女、中国医科院日坛医院(肿瘤医院前身)党委书记李冰,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李冰,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率很高,你知道不知道?你们要去解决好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于是,锡都个旧与肺癌的抗战从此展开,北京医疗队不辞辛劳奔赴个旧,云锡矿工肺癌防治也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经过多年研究,锡矿工人肺癌高发的肇事者被锁定:矿井中高浓度的放射性气体氡、氡的衰变分解产物氡子体,以及含砷矿尘等。年轻的乔友林,也因此参与并成为矿工肺癌防治的一名贡献者。
2023年12月16日至19日,“健康红河”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召开,锡都人民再次见到这位文质彬彬的老朋友。这一次到来,他不仅仅是饱含激情的授课导师,而且还将续写历史,深化矿工肺癌防治的最新研究,并拟定选择红河州,开展和深化宫颈癌防控,惠泽边疆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这一次,更多人深刻认识了乔友林博士,他不仅仅是一名矿工肺癌防治的贡献者,更是宫颈癌防控的“中国名片”!
2017年5月18日,默沙东四价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商品名:佳达修)正式获批在中国上市。“迟到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乔友林博士说。
作为这个疫苗在中国上市前临床试验评价终点指标的主要研究者,他全程经历了这11年的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乔友林教授是中国人事部引进回国定居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专家。
作为世界知名的肿瘤流行病与预防学家,他的“患者”是全中国人,他的“诊室”和“病房”是全中国,他的“处方”是癌前病变筛查和疫苗预防,终极目标是让人们不得癌症。
他领导的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HPV感染情况的大人群、多中心研究,提供了我国女性优势HPV亚型、年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要数据;进行了多项癌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绘制了一份“中国人群癌症归因风险图”;成功完成一项HPV快速筛查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已在中国生产,供应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用。
2011年,乔友林获得了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该奖项至今已历时23年,其中包括1989年和20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Harold Varmus和Harald Zur Hausen。乔友林教授是迄今唯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2018 年,乔友林又成为首位荣获 Pearline 全球癌症研究人道主义奖的华人科学家。
为此,世界人民把乔友林博士称赞为“一个非常规英雄”!他所做的一切,将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幸免于宫颈癌的威胁。“乔老师真的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他心怀这个国家和人民,甚至世界人民。”他的博士毕业生张希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象牙塔圈不住报国心
“健康红河”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专访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教授。
刘志杰教授表示,红河州肿瘤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历经83年峥嵘岁月,书写抗癌篇章48个春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整体,探寻新知,发挥医院在滇南乃至云南抗癌事业中的影响力,共同在整合医学之路上深耕、探索,这种精神,将可望团结和影响更多的同道,聚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创新成果,推动成果转化。
刘志杰院士说,通过滇南肿瘤学大会这个学术平台,也更好地联结起上海与红河的情谊,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推动上海与红河州防癌事业的深化合作与技术支持,衷心希望云南省滇南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好区域医疗引领作用,致力于实现区域内规范化、同质化的肿瘤诊治,最终把滇南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成云南省有影响力的肿瘤中心,在健康红河、健康中国的战略实践中,迈出坚实和崭新的步伐。为推动滇南地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肿瘤诊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能力,支撑“健康红河”建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滇南在国内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肿瘤学术影响力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据悉,刘志杰1984年获天津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1995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博士后。1995-1997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做博士后。1997-2002年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研究员。2002-2006年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副研究员。2006-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百人计划”研究员。2013年5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2023年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上海科技大学大道书院院长、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志杰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生命科学奖”——刘志杰教授多年来在人类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和药物设计方向深耕,凭借一系列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获此殊荣。
刘志杰说:“做科研可能是99.99%的失败,0.01%的成功,这就意味着你要坐得起‘冷板凳’,经受得住打持久战的考验,有信心有定力的人才有希望。”
刘志杰介绍,在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园里,科研工作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宽松氛围,也能充分实践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但不同于传统的“象牙塔”的刻板印象,上科大的师生们始终把国家的需求和社会的担当放在心上。刘志杰说:“上科大的育人理念是‘立志、成才、报国、裕民’,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殷切盼望,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我们始终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也是刘志杰在确立科学目标时的坚定信念。无论是他个人的研究还是他领导下的研究所的布局,刘志杰始终把“科技报国”的理念牢记在心,始终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事业发展的指南针。
眷恋家乡父老 桑梓建站情深
在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上,还有一位中国核医学的专家,他就是管一晖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的教授,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专家工作站。鲜为人知的是,管一晖教授是个旧籍的专家。在家乡建立工作站,不仅是对红河州肿瘤防治事业的鼎力支持,也是对家乡父老的一往情深。
管一晖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PET中心临床及科室日常运行工作。《中华核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上海抗癌协会影像技术分会秘书长,上海市核医学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擅长PET/CT的临床应用、神经核医学、核医学质控、计算机图像处理。
管一晖擅长颅脑外伤急性期、恢复期、康复期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压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脑血管疾病PET/CT的临床应用、神经核医学、核医学质控、计算机图像处理肝、胆、胰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据悉,参加华山医院PET中心建立以来的PET和PET/CT诊断工作,主持完成50000余例PET和PET/CT检查,负责完成我院对外PET会诊工作及干部保健工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PET及PET/CT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应用和PET仪器质控方面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承担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973等6项课题。获专利一项。
2008年,管一晖荣获“优秀华山人”荣誉称号;获上海市及卫生部科技奖三等奖2次。
晚期肿瘤的“克星” 个旧老乡的骄傲
在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上,遇到了被医学界称为MED大医咖的张力元,他专题讲授了打破晚期肿瘤的常规疗法一一用“布拉格治疗”创生命奇迹。
同样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的张力元,也是个旧籍的专家,更是个旧父老乡亲的骄傲。
对于晚期难治性肿瘤患者来说,抗癌之路异常艰辛。当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都无效时,哪里能看到希望的光亮?
2019年,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患者面临的生存期短、生存质量差等难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治疗科张力元教授开创了“布拉格治疗”,在临床中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甚至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
张力元教授在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讲解“布拉格治疗”,他说,“布拉格治疗”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肿瘤免疫疗法,它通过重塑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实现清除肿瘤细胞的效果。晚期难治性肿瘤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细胞不认识肿瘤长什么样子,没法发挥战斗力。这时候“布拉格治疗”中的放疗就能让肿瘤抗原暴露。你可以把放疗看做一盏明灯,在天黑的时候照亮肿瘤细胞,T淋巴细胞由此得知“敌人”出现了。暴露以后,使用叫做GM-CSF的细胞因子,它可以有效地递呈暴露的肿瘤抗原,也就是在识别到肿瘤抗原后,快速激活T细胞的免疫功能。这时候再给病人一些PD-1抑制剂,来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它的杀伤力。可以理解为PD-1抑制剂是汽油,精准放疗就好比是点火器,GM-CSF是助燃剂,三者结合,快速“点燃”肿瘤,杀灭肿瘤。
据悉,张力元所在医院的中心收治了两百名左右的晚期患者,全国各地已有近千位患者接受了“布拉格治疗”。中心的数据显示,70%左右的患者肿瘤延缓一段时间,30%左右的患者肿瘤有明显缩小,5%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其中有4例患者的肿瘤已经消失两年了,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
张力元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团队治疗的一位82岁的老年女性患者。病人在确诊难治性头颈部肿瘤后不到三四个月的时间,肿瘤就从大概一公分左右的溃疡病灶,长成了一个十公分的肿块,同时颈部也有七八公分的一个肿块,在这种情况下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在她接受了两次“布拉格治疗”后,肿瘤就完全消失了,她也顺利回到了护理院去颐养天年。
张力元表示,在“布拉格时代”,只要病人努力,我们也会努力,奇迹可能就在努力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们不要只关心肿瘤有多坏,而是关注肿瘤免疫机能的重塑,恢复以前失衡的免疫系统,让它能正常监控住肿瘤,至少不让肿瘤肆虐。这样就有可能做到“人瘤和谐”,把癌变成慢性病,这也是“布拉格治疗”的精髓所在。
推动基因分子诊断 个旧籍专家勇挑重担
在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上,还有一位个旧籍的专家,她就是云南省肿瘤医院分子基因中心周永春教授,她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红河州首家分子基因诊断方面的工作站,把红河州分子基因诊断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周永春博士,现任云南省肿瘤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云南省癌症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分子分型及分子诊断的研究,擅长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甲状腺癌等实体肿瘤及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的分子诊断(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精准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云南省肺癌防治协会分子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卫生高层次人才肿瘤学科带头人及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名医”。
周永春教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1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厅局级课题17 项,主译专著1部、参编6部,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云南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发明专利2项。
分子基因诊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周永春教授在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上进行了专题讲解,她说,癌症治疗已经到了精准治疗时代,比如肺癌诊断,单纯有组织学类型已经不够,还要进行分子分型,也就是分子生物学的诊断。如果肺腺癌的话,要看有没有什么驱动基因,比如说他有没有EGFR突变、ALK突变、ROS1突变、Her2突变、Braf突变等等。因为不同的驱动基因突变,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它的疗效更精准。
周永春教授的到来,不仅仅推动了红河州抗癌事业的发展,更是她对家乡的深情与担当。
文/图 赵俊峰 马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