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担当卫健】五十年筚路蓝缕 战癌魔披荆斩棘——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建科50周年聚焦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4-09-29 浏览:547次 [ ]
摘要: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秋风送爽,硕果盈枝。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协作中心签约授牌仪式暨大型义诊活动,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圆满举行,也揭开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建科50周年系列活动”序幕。

image.png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是云南省两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之一。该院曾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云南省第一批“云岭先锋党建带群建示范单位”、“云南省卫生健康先进集体”、“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红河州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患者满意,职工幸福,政府放心,人民健康”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惠泽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的健康福祉。

历史悠久的锡矿开采,让个旧百里锡山成为云南工人最为集中之地,1927年底已经有13万矿工。因为解放前很多童工在环境恶劣的小矿洞挖矿背塃,不少矿工患上肺癌。为了关心锡矿工人,1953年9月1日,这所始建于1940年的云南锡业公司医院,更名为云锡职工医院。

1955年,这所医院安装美国GE100毫安X光机投入使用,为矿工矽肺调查做好了准备,也正式揭开了肿瘤学科探索与实践的序幕。

1956年1月,医院开展矽肺调查,拍胸片500多份,查出各期矽肺70余人;1960年5月,成立病理科,6月完成第一例尸检,证实为肺小细胞肺癌;1957至1964年,对云锡公司各厂矿开展肺癌调查,共发现肺癌118例,对其中83例肺癌进行了分析,有坑史的占89.4%,形成《关于肺癌情况的初步调查》;1964年,派出梁裳缇、郭茂林、吕文明等3人到昆医附属医院进修胸外科、麻醉和手术护士;1965年,正式开展胸腔外科工作;1966年1月,完成第一例肺癌剖胸探查术……

时光荏苒,1975年1月2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03号作了“关于云锡公司矿工肺癌问题”的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注。同年2月5日,在肃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在给总理做手术。手术刚完,周总理就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叫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冰,来到总理身边,见总理声音细微,便低下头去侧耳倾听。周总理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李冰声音有点嘶哑,她万万没有想到,总理病情危重,仍牵挂着数千里之外的矿工。周总理嘱托:“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image.png

于是,她来了,李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日坛医院)党委书记、国家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他也来了,吴桓兴,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先驱者与开拓者、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首任所长。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嘱托,他们曾奔赴这里,开展云南个旧锡矿工人的肺癌防治。

1975年3月9日,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原云锡职工医院)在云南省地州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肿瘤科,迈上了披荆斩棘战癌魔的光辉征程。首任肿瘤科主任梁裳缇,副主任黄绍锵,第一批就收治了从内外科转来的10个肺癌病人。

他,黄国俊,亚洲首位“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远赴瑞士,为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治病,也曾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担当锡矿工人肺癌防治的首任北京医疗队队长。

他,孙燕,国际著名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不辞辛劳,十余次率北京医疗队来到这里,推动矿工肺癌防治的深入研究,帮助医院肿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这份责任与使命,源自总理殷切的嘱托。

1976年11月,日坛医院派来谷铣之教授、蔡伟民大夫、吴雄标技师,来到这里开办云南省肿瘤放疗学习班,历时3周。1977年1月19日,钴60放射治疗机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

1976年12月,黄国俊、孙燕、胡豫等5人再次来到这里指导帮助肺癌防治工作。1977年1月,该院肿瘤放疗专业正式接诊放疗患者,是云南省最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单位之一,并举办云南省第一届肿瘤放射治疗学习班。1978年2月在昆明召开第二次云锡矿工肺癌会议,制订1978至1985年防治矿工肺癌科研协作规划。1978年2月,日坛医院胡郁华大夫来到这里指导放疗工作8个月,并开办业余英语学习班。1979年7月,孙燕队长、胡豫、秦永年等再次来这里指导矿工肺癌防治工作,办不脱产红医班,建立厂矿肿瘤防治网。

image.png

1975年肿瘤科成立后,同时建立了正规的肺癌发病、死亡登记报告制度。1954至1988年,锡矿工人共发生肺癌患者1919例,其中有坑史者1633例,占85.1%;无坑史者196例,占10.2%;职业史不清者90例,占4.7%。无坑史职工肺癌发病率为33.97/10万,有坑史职工肺癌发病率为508.86/10万,相差15倍。1985年,为纪念周恩来对云南锡矿工人肺癌防治指示十周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词:“为控制云锡矿工肺癌继续努力”。

image.png

并且,锡矿工人肺癌防治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医学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医院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肺癌防治合作中心,曾承担和参加国家卫生部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肺癌早诊早治科研工作。

image.png

此后,与昆明电影制片厂协作,合拍的中国第一部《肺癌》科普片在国内外发行,获得1986年全国卫生电影电视《白鹤》奖二等奖。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矿工肺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逐年增大,据历史数据统计,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年龄由上世纪60年代的47.45岁,延长到1998年的65.18岁,逐渐接近当时中国男性平均寿命68岁。

1997年,《云锡矿工肺癌病因学研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颁发的劳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9年,《云锡矿工肺癌病因学研究》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云锡矿工肺癌病因学研究》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image.png

image.png

进入新世纪,医院原来单一的肿瘤科,也发展成为以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心、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为核心的区域性肿瘤诊治中心。拓展到头、颈、乳腺、胸、腹盆、四肢等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内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和中药治疗等。恶性肿瘤影像病理诊断、手术、放疗、化疗、靶向、介入、中药及生物免疫等临床综合诊疗技术方面,在滇南地区均处于领先水平。

2018年7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获云南省卫计委批准,由原来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正式转型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肿瘤专科医院。

2018年10月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工作开始启动,2019年,医院申请专科第三方评价和验收,同年,肿瘤专科、耳鼻咽喉专科通过专科第三方评价和验收。

2019年12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评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

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

2021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跻身全国肿瘤诊疗服务与管理能力建设第一批27家试点医院。

2022年12月29日,与云南省肿瘤医院签署了《合作共建云南省滇南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框架协议》确立了一院两区(个旧院区、蒙自园区)的发展架构。

2023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专科排名在云南省DRGs权威公示中,肺癌、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肝癌等均名列前茅,食道癌、胃癌、肾癌、脑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垂体瘤等多个专业也进入云南省前20名,形成了以胸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肿瘤妇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六大龙头”为引领的完备的肿瘤诊疗体系。医院发展成为红河州规模最大、诊治经验最丰富、诊疗手段最完善、设备设施最齐全的肿瘤诊治中心,以及云南省肿瘤医院红河州临床分中心、云南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红河(个旧)基地等。拥有了4个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病理科、耳鼻咽喉科、肾内科;拥有5个州级质控中心——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红河州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红河州耳鼻咽喉科质量控制中心,红河州职业病质量控制中心,红河州核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image.png

2023年5月15日,《看医界》公开了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医院80强”,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跻身之列。作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委员单位,该院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矿工肺癌标本库;拥有红河州唯一的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在云南省居先、红河州率先开展LAK 、CIK、DC-CIK等治疗;拥有云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红河州唯一肿瘤层流病房,系全国肿瘤热疗示范基地;在云南省最早开展肿瘤MDT(多学科会诊),率先开展“全胸腔镜肺动脉干袖状切除术”等……早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早中期乳腺癌综合治疗5年和10年生存率、鼻咽癌放疗5年和10年生存率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image.png

尤其是2023年通过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现场复审以来,又乘势而上,不断深化医院内涵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全院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规范化无呕示范病房”“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及“静脉血栓栓塞防治示范病房”的创建。建立了覆盖全院15个肿瘤相关科室及全院所有科室的三级质控体系,医、药、护、技共同参与,通过近一年的创建,肿瘤内科诊疗中心、肿瘤放疗科通过了“癌痛”“无呕”“骨髓抑制”三个示范病房的的验收评审,为造福肿瘤患者、推进全州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聚焦核心任务,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诊疗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构建医疗质量全面提升新格局。推进制度创新,塑造医院管理现代化新风貌。严守医疗安全底线,夯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执行新基础。尤其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打造患者就医感受新体验。例如,对照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全程等6个维度27个指标进行流程优化和改进。实行预约诊疗,开展日间化疗、日间手术,建立“一站式”入出院服务中心,开通“医保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设方便门诊、规范设置药学门诊,实行“预住院”制及“全院一张床”管理,加强该院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医院加速康复外科建设,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image.png

转眼,2025年即将到来,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承载五十载与癌抗战的坚韧不拔。至今,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累计收治肿瘤患者近30万人次,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98岁。从这所医院走出的一大批全国、全省“抗癌明星”,就是对这所医院最好的解读与评价,余福臣、王运鸿、李栋才、支家富、谭多文、王绍周,包括参加过国庆观礼和周恩来总理邀请宴会的耿国全等等……

这一串长长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不认识,在这里,他们是“浴火重生的凤凰”,用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存期,不断创造医患同心、击溃癌魔的奇迹,让我们真切触摸到血管里冬去春来的生命红河,一直在坚韧不屈的血管里奔腾不息。也因此锻造出“三个一”工作思路的“抗癌先锋﹒守护健康”党建品牌:坚定一个办院方向——恪守生命至上,筑梦健康中国;坚持一个发展目标——践行总理嘱托,聚力肿瘤防治;坚守一个精神坐标——弘扬恩来风范,赓续红色基因。通过党建引领,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最大努力发挥了在滇南乃至云南抗癌事业中的影响力,通过日臻精湛的技术、不断丰富的经验和人性化的服务,为造福边疆人民健康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红河实践,贡献了“三院力量”。

image.png

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主办的“健康红河”第二届滇南肿瘤学大会召开,本届滇南肿瘤学大会,我们遇到了“抗癌明星”王春,她两种原发癌——肠癌、肺癌骨转移,抗癌22年;罗世芬,与肠癌抗争25年; 赵惠玲,与乳腺癌抗争21年;王伟,与乳腺癌抗争13年……

image.png

光阴荏苒,岁月流金。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来自石屏县一个小学校的王鹏鸣老师,2003年在这里从容接受了喉癌根治手术,也见证了这所医院前行的足迹。为了更好地惠泽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还充分发挥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严新民、刘春晓、龚树生、钱浩、黄云超、李文亮、张力元、孙道远、曹现宝、周永春、张宏、余化霖、肖研斌、许汪斌、南琼、黄明、李斯文、管一晖、姚黎清、郑加生等专家工作站及其创新团队在红河州肿瘤防治工作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励精图治,奋力前行,突出肿瘤外科治疗成效,细化肿瘤内科分类,完善肿瘤放疗手段,丰富肿瘤治疗内涵,致力于发挥滇南区域医疗引领作用,致力于实现区域内规范化、同质化的肿瘤诊治,朝着建设“立足红河,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的距离人民群众和医学前沿最近的现代化肿瘤医院目标不断迈进。

一位因为罕见的前纵隔巨大肿瘤压迫心脏和肺部,只能坐在凳子上睡觉的红河州绿春县赴广东打工、心急如焚返乡求医的37岁的哈尼汉子,不久前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切除了体积为27×16.9×19.2厘米、重达3.93千克的罕见前纵隔巨大肿瘤。患者感慨:“从广东回到昆明,我先去昆明的医院看了,医生告诉我肿瘤太大,能否成功切除没有把握,后来听家里亲戚和老乡介绍,住进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我很感激医生们冒险救了我的性命,我现在终于可以躺平睡觉了!”

2024年春节前夕,已经“40年没进过医院、没与医生打过交道”的湖北武汉旅居云南个旧的夏锋,报名参加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免费低剂量螺旋CT肺癌早筛,及早发现了肺部的一颗高危结节,择期2024龙年春节之后,由胸外科主任邓修平亲自主刀,为66岁的他顺利实施“免管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夏大叔5天康复出院,还专门到医院门诊楼前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解决好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防治”的石碑前留影纪念。同期,有615名来自云南省外的患者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出院,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以及香港等,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image.png


2024年9月20日,来自越南莱州的熊姓苗族妇女,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出院了。不久以前,熊女士头疼、头昏眼花的症状不断加剧,甚至双眼忽然就看不见了,在外院检查,发现巨大脑膜瘤,压迫了视神经。为此,熊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慕名来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求医问诊,该院神经外科将其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24年9月11日为其开颅手术,顺利切除了形状如同“鸭蛋”、最大直径57.89毫米的巨大脑膜瘤。无独有偶,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还曾经收到一封用越语写的感谢信,经翻译后,信中大概意思如下:“我叫阮氏梭,我入院三周了,今天我可以出院了。我非常感谢周博医生及所有的医务人员、护士们对我的帮助。我真心地表示感恩!祝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们身体健康!”感谢信篇幅不长,却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该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这位越南女性患者,甲状腺癌并淋巴结转移,她丈夫病逝,女儿上学,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起初,患者感到惊恐,随后出现消极、悲观情绪,甚至掩面哭泣,并且有放弃治疗的消极思想。经过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周博耐心向患者讲解甲状腺肿瘤相关常识及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大部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病例,患者心灵得到了安慰,欣然接受治疗,手术成功,恢复良好。

image.png

一代代杏林春暖的“抗癌卫士”,与患者心手相牵,推动“生命之舟”不断远航。

18年前确诊结肠癌,出现肝转移、肺转移临床治愈的而今87岁“抗癌明星”赵举,在中央电视台看到那个被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托举的《道德观察》故事,一个被拾荒老人收养的、长大又不幸罹患恶性黑色素瘤的女孩,在这所医院,渡过了人生中唯一有鲜花和蛋糕的22岁生日。赵举说,这就是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依靠,就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栉风沐雨,阔步向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50年前云南地州的第一个肿瘤科,到“矗立锡山之巅,护佑生命红河”的一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到今天云南省第二大肿瘤诊疗中心,同时也是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医学中心,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红河实践中,在人类不断攻克癌症的新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文/图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