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跨越山河的精神交响:从个旧百里锡山到巍巍太行丰碑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5-05-21 浏览:138次 [ ]
摘要: 于个旧百里锡山之巅极目,云雾仿若轻纱,缭绕于矿脉之间,锡矿石在日光轻抚下,流转出迷人而神秘的光泽;继而奔赴巍巍太行山麓,伸手轻触红旗渠那蜿蜒且坚实的渠壁,指尖所及,是岁月镌刻下的深刻印记,每一道纹理都在无声诉说往昔的故事。

于个旧百里锡山之巅极目,云雾仿若轻纱,缭绕于矿脉之间,锡矿石在日光轻抚下,流转出迷人而神秘的光泽;继而奔赴巍巍太行山麓,伸手轻触红旗渠那蜿蜒且坚实的渠壁,指尖所及,是岁月镌刻下的深刻印记,每一道纹理都在无声诉说往昔的故事。


从西南边陲的个旧,到中原腹地的林州,从个旧锡矿幽深曲折的巷道,迈向太行山那陡峭险峻的悬崖峭壁,这一路跨越的,远不止是地理层面上的千里山河,更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赓续的雄浑史诗。那些深深扎根于华夏儿女血脉之中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与坚定信仰,恰似中国传统丹青画卷中难以用笔墨精准勾勒的神韵,缥缈却震撼人心,唯有亲身经历、深度参与其中的人,方能真切触摸到它那炽热滚烫的温度,感知其蕴含的磅礴伟力。

QQ_1749281029690.png

个旧的云锡矿脉,宛如一部用无数矿工的汗水与热血书写就的工业传奇史诗。破晓时分,熹微晨光尚未完全驱散黑暗,矿洞入口处,头戴安全帽、腰间别着矿灯的矿工们,便已如训练有素、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井然有序地鱼贯而入。他们的脸庞,因常年在矿洞艰苦劳作,被岁月与矿尘染成了黝黑之色,可那一双双眼睛,却明亮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熠熠生辉。这明亮眼眸之中,满溢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炽热的热爱,饱含着对国家赋予使命的忠诚坚守,矢志不渝。


回溯至抗日战争时期,个旧的矿工们怀着满腔爱国热忱,不分昼夜地奋战在采矿一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大锡,而后跨越万水千山,将这些珍贵的矿产资源运往抗日前线。这些大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摇身一变,化作了保家卫国的枪炮,化作了翱翔蓝天、捍卫祖国领空的飞机羽翼,为保卫祖国、抵御外敌,提供了无比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彼时所产大锡价值高达黄金 93 万两,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QQ_1749281048746.png

时光流转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个旧的大锡再次肩负起时代重任,在支援前线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彼时,矿工们身处简陋至极的工作条件,却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与抱怨。他们凭借顽强不屈的毅力,与艰难困苦顽强抗争,千方百计提高大锡产量。长期高强度的劳作,让他们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脊背也被沉重的矿石一次次压弯,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始终挺直腰杆,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岗位。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们成功生产大锡 2 万多吨,用这些珍贵的大锡,换回了威力强大的卡秋莎大炮和性能卓越的米格战斗机,为国家的荣誉与尊严,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云锡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技术极度落后、设备简陋匮乏的艰苦年代,矿工们并未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裹足不前。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结合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黑暗幽深的矿洞中,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采矿、选矿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不断对工艺进行优化改进,持续提升生产效率,逐步将个旧打造成了中国举足轻重的锡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锡都精神,则彰显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在个旧这片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 发展锡业、建设祖国,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在危险四伏的矿洞中,矿工们彼此扶持、生死与共,每一次作业都是对生命的挑战,亦是团队精神的考验;而在后方,矿工家属们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温暖的关爱与支持,为在外拼搏的亲人营造了一个温馨港湾,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这种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了大锡更为深刻的内涵。此时的大锡,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金属,它已然成为了国家的功勋金属,承载着个旧人民对祖国母亲无限的忠诚与热爱,熠熠生辉。


握手个旧,踏上太行山,瞬间,另一种震撼心灵、直击灵魂的精神力量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林州,这座被誉为 “精神之城” 的地方,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空气,都仿佛弥漫着伟大精神的独特气息,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辉与信仰之光。


红旗渠的开凿壮举,堪称人类改造自然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巍峨丰碑,是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上世纪 60 年代,林州人民在物质极度匮乏、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仅凭手中的一锤、一钎、一双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太行山那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举世闻名的 “人工天河”—— 红旗渠。修渠过程中,林州人民腰系绳索,如灵动的燕子般悬于半空,一锤一锤地奋力敲打坚硬的岩石,每一下敲击,都迸溅出希望的火花;一钎一钎地艰难凿出沟渠,每一寸掘进,都凝聚着心血与汗水。渴了,他们俯下身,掬一捧清冽的山泉水,聊以解渴;饿了,便从破旧的行囊中掏出窝窝头,就着咸菜匆匆咽下。在长达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风餐露宿,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有过片刻懈怠,始终坚守在修渠一线。为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一批人付出了鲜血乃至宝贵的生命,可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牺牲,他们依然目光坚定,脚步未曾有丝毫停歇,向着心中那 “清水润林州” 的美好愿景奋勇前行。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它宛如一场甘霖,滋润了干涸已久的土地,让这片贫瘠的山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充满了无限希望,成为了激励后世子孙不断拼搏奋进的精神源泉。

QQ_1749281073645.png

谷文昌,这位被人们亲切称为 “太行之子” 的优秀共产党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戒,心中有责”,用自己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当地群众饱受风沙肆虐之苦,生活困苦不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谷文昌立下宏愿:“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此后,他不顾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重艰难险阻,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足迹踏遍了东山的每一寸土地。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一棵一棵地种下希望的树苗,日复一日地与风沙展开顽强斗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荒芜的 “沙岛”,逐渐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外衣,变成了生机勃勃的 “绿岛”。谷文昌精神,是一心为民、真抓实干的公仆精神,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QQ_1749281102703.png

QQ_1749281117301.png

孙占元,这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以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赞歌。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孙占元不幸身负重伤,身体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然而,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强忍剧痛,坚持战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毅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他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崇高的革命气节。孙占元精神,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他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永不退缩。

QQ_1749281134571.png

QQ_1749281148030.png

QQ_1749281163566.png

扁担精神,是林州供销人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用双脚和双肩磨砺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过去,林州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崎岖的山路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条难以逾越的巨龙,横亘在村民与外界之间。然而,林州供销人并未被困难吓倒,他们毅然挑起扁担,肩负起为山区群众送去生产生活物资的重任。他们翻山越岭,穿过茂密的山林,趟过湍急的溪流,用一双坚实的脚,丈量着山区的每一寸土地;用一副坚韧的扁担,架起了与群众之间紧密相连的桥梁。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让扁担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林州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向前,永不言败。


北京医疗队精神,同样在林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了一段温暖人心、传颂至今的佳话。上世纪 70 年代,北京医疗队的队员们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远离繁华的首都,来到条件艰苦的林州。他们克服了生活条件简陋、医疗设备匮乏等诸多困难,深入农村、山区,将医疗服务送到每一位患者的身边。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更带来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林州人民的心。在林州期间,医疗队队员们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培养人才,为林州留下了一支 “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付出与奉献,诠释了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怀,展现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成为了林州人民心中永远的白衣天使,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

QQ_1749281178671.png

从云锡精神、锡都精神,到林州的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孙占元精神、扁担精神以及北京医疗队精神,跨越千里山河,这些伟大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它们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化身,是艰苦卓绝奋斗的生动注脚,是愚公移山般坚定信念的有力彰显,是精卫填海般执着精神的现代演绎。这些精神,绝非冰冷生硬的文字记载,而是无数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精心浇灌培育出的精神之花,馥郁芬芳,历久弥香。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愈发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砥砺奋进。

QQ_1749281194820.png

古人云:“丹青难写是精神。” 的确,精神的力量深邃而磅礴,远远超越了笔墨所能描绘的范畴与边界。它具象于个旧矿工那布满老茧、粗糙却有力的双手之上,镌刻在太行山绝壁上开凿红旗渠时使用的钢钎铁锤之中,映照在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时那坚定而执着的身影里,回荡在孙占元奋勇杀敌时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烙印在扁担挑过的崎岖蜿蜒山路上,闪烁在北京医疗队队员专注为患者诊疗的眼神深处。这些伟大的精神,宛如浩瀚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漫漫征途;又似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接力传递,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这段跨越山河、波澜壮阔的精神之旅,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世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让它们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化作日常行动的指南与准则,以先辈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华章,让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照亮华夏儿女前行的道路。


文/图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