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为什么手术前要洗澡?
手术前洗澡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通过洗澡去除部分细菌,尤其是手术切口附近的细菌,清洁皮肤也能让消毒液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升消毒效果,进一步减少感染风险。
问题2:为什么手术前患者要禁饮禁食?
全麻时患者的呕吐反射会减弱或消失,若胃内有食物或者液体,可能反流至口腔,再吸入气管和肺部,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通常要求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4小时禁水,具体时间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调整。
问题3:进入手术室为什么要换鞋?
手术室是一个需要严格控制无菌环境的场所。外界的鞋子会携带大量细菌、灰尘等污染物,如果直接穿着进入手术室,这些污染物会随着人员走动扬起,大大增加手术伤口感染的风险。换上专门的手术室拖鞋,能有效减少带入手术室的污染源,保障手术环境的清洁,降低术后感染几率,为患者的手术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问题4:为什么手术前不能化妆和戴美甲?
主要是化妆和美甲会影响医生观察患者的面部、口唇、指甲颜色的变化,避免影响生命体征监测:指甲油(尤其是深色的)会干扰医护人员通过指甲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甲床颜色是否红润),还可能影响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读数,导致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氧气供应状态。便于观察皮肤状态:手术中医生和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是否苍白、发绀等)来判断病情变化,化妆会掩盖真实的皮肤颜色,影响对患者状态的准确评估。
问题5:为什么手术前要摘掉假牙?
由于全麻手术时麻醉医生会在患者嘴巴里插入一个气管导管维持呼吸,如果假牙掉落,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或者误吸到食道、胃肠道可能引发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问题6:为什么做手术时不能戴金银首饰?
部分手术需要使用电外科设备(如电刀)这些设备工作时可能产生电流。金银等金属首饰是导体,若接触设备或电流路径,可能导致电流集中通过首饰,造成皮肤灼伤。首饰可能妨碍手术区域的消毒和暴露,尤其是颈部、手部等部位的首饰,可能干扰医生操作,甚至污染手术区域。
问题7:为什么会觉得手术室有点冷?
低温环境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降低手术过程中伤口被细菌感染的风险,这对无菌要求极高的手术来说至关重要;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穿着厚重的手术衣、戴多层手套和口罩,体力消耗大,容易出汗。较低的温度能帮助他们保持凉爽,集中注意力,避免因过热导致疲劳或操作失误;虽然患者可能会感觉冷,但手术中通常会采取保暖措施(如使用加温毯、暖风机、液体加温等)。相对低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代谢率,降低氧耗,同时也能减少术中出血后的血液变质等问题;一般来说,手术室四季恒温,温度会控制在21-25℃左右,既满足无菌和操作需求,也会通过保暖措施尽量让患者舒适。
问题8:为什么手术床这么窄?
由于手术医生需要在床的两侧做手术,较窄的床能减少对医生活动空间的阻碍,让他们更接近手术部位,便于精准操作;手术中患者常需要保持特定体位(如俯卧、侧卧等),窄床配合约束带等固定装置,能更稳定地固定患者,避免术中因体位移动影响手术安全。
问题9:为什么手术时要反复核对患者信息,连“叫名字”都得让患者自己答?
对医护来说,这是“防错第一道关”。手术间里可能同时有几台手术,患者麻醉后状态相似,哪怕是同病房、同病种的患者,手术方案也可能天差地别。必须让清醒的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手术部位,再和病历、腕带、手术通知单“三核对”,才能杜绝“开错刀”的致命错误。哪怕患者意识不清,也要和家属再三确认,就是怕万分之一的疏忽。
问题10:为什么手术中护士总在“数纱布”,还得大声报数?
这是“保命的数数”。手术中用的纱布可能沾血后和组织混在一起,一旦遗留在患者体内,会引发感染、粘连甚至危及生命。术中每用一块,收一块都要心中有数,关腹/关胸前后更是要反复核对,还要大声报出来让所有人听到——如:“纱布10块,核对无误!” 就是怕漏一块在患者体内。
手术室里的每一个“为什么”,背后都藏着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从反复核对的姓名到数了又数的纱布,从低温环境的设置到窄床的精准设计,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习以为常的规范,实则是一代代医护人员用经验与教训织成的安全网。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对“万无一失”的执着——因为他们深知,手术台连接着生死,每一个环节的严谨,都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最好践行。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答案,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每一次手术更安全,让每一个生命更安稳。
文/图 马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