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青年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洋,赴红河州肿瘤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指导,为年轻的医师们讲述了《一个外科医生的自我修养》,指出:一个医生工作时间可能只有短短30年,从门诊简单病症到疑难疾病,从简单手术到复杂手术,临床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要有紧迫感,但是更要有使命感,要努力取得成就,做出贡献,充实一生,持续积累经验、提升阅历、不断思考促进灵感爆发,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每次创新手术均是一种尝试和一次成功。
据悉,“80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青年首席科学家杨洋,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2017年欧洲胸外科学会DGT Travel Grant奖(唯一);获2018年西班牙Rafael Hervada基金会San Rafael奖(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获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获2020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系德国夏洛特(Charite)大学医院集团客座教授、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会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杨洋擅长单孔胸腔镜外科手术,早期肺癌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基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从事OPO肺移植器官评估、维护及获取。在亚洲率先引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单孔胸腔镜术式,并依托上海市肺科医院创办“上海市肺科医院微创胸外科国际学习班”,截至2020年,曾培训了来自美国、西班牙、日本和以色列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595位学员。那么,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杨洋此次到红河州肿瘤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指导时,与年轻的医师们交流几点经验和标准:做更多的手术,手术技术精湛,治愈更多的患者;带教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医生;加入知名的学术组织,获得重要的学术地位;获得需要的研究经费,发表重要的论文;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杨洋介绍,他只是做几件事情:肿瘤分子探针、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肿瘤抗体药物、光热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事实上,他带领其科研团队创立了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胸外科实验中心和精准医疗检测平台,已为超过15000名患者进行了准确的检测,分析囊括了已知的肺癌主要驱动基因,建立了我国肺癌患者基因组变异模型。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抗肿瘤生物纳米材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对肿瘤医学与生物纳米材料进行整合。在肿瘤精准识别方面,构建了新型安全高效的近红外II区纳米链探针,为临床荧光指导的肿瘤分期、术前诊断及术中导航等提供了新的策略。在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设计的研究方面,设计并合成了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构建了全球首款抗HER2和VEGF双特异性抗体。设计了新颖的“一体化”芬顿试剂,为高效的芬顿试剂的生物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在谈到红河州肿瘤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科研立项的相关项目时,杨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耐心地给予指导。他指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努力用成就决定一生的发展高度:探索学科问题,培养创新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促进学科发展;推广前沿成果,提高业内知名度;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杨洋表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他将会继续给予红河州肿瘤医院力所能及的帮助。
摄影报道 /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