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崎岖的,是“瀑流争喧豗,砯崖万壑雷”的艰难万险。
百折不挠的,是“劲节自千秋,青霞纷四映”的傲骨铮铮。
破浪乘风的,是“澧水风涛急,参差山岳摧”的扬帆沧海。
浩然坚守的,是“春来秋自去,无乃负初心”的矢志不渝。
多少次在病区里与死神赛跑的争分夺秒,多少次在乡镇中村间土路的泥泞前行,多少次在蓝天下为残疾患儿插上翅膀,多少次在就诊台为脆弱家庭执着守护,只因一个责任,一份担当,一种殷切,一架新时代医务工作的擎天脊梁,她,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负责人、主任医师张梅。
张梅医生今年已经五十九岁了,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但与同龄人相比,岁月的沧桑并没有给她留下疲态的印记。她眼神明亮,精神矍铄,身姿笔挺,犹如一棵立根山崖的青松,昂扬的接受着三十六年行医路上的雪雨洗礼。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自信且坚定的风采,又似腊梅绽孤寒,如秋菊傲严霜。她就是数十载如一日的用这种坚韧不拔的姿态,投身于中医康复事业中,从灿烂辉煌的过去,到无人问津的落寞,再到浴火重生的涅槃,她以瘦削的身躯撑起了科室的发展与复兴,撑起了患儿的康复与明天,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梦想与希望。
“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这是张梅医生对康复医学意义的理解与诠释,也是张梅医生为之奋斗的指引与践行,但短短的一句话,背后却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千难万险。对于功能性障碍患者,尤其是先天性残疾的儿童,原本有个最佳治疗期,而错过这个治疗期,就会给康复之路蒙上一层厚重阴影。“我曾经在一家福利院里看到了很多先天残疾的儿童,而福利院在门口建了一个小房子,叫婴儿安全岛,意思就是告诉父母不要把狠心地把残疾孩子扔了,放在那个地方,福利院会去救助”,“但是那些孩子呢,我们筛查过后,拥有治疗的机会真的不多……”张梅医生遗憾地说。于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预防思想为指导的残疾儿童筛查理念,在她心中悄然扎下了根,此后很长时间内,她的脚步踏遍了红河州的山山水水,湾湾川川,将康复的音信带给了边远山区的千家万户。
乡间的小路是泥泞的,缺少修葺的灰石土路在一日日车水马龙的压力下,留下了一条条蜿蜒曲折的辙痕,与远天的地平线相依相汇,一望无际,看不到头。张梅医生带领着她的团队,从繁华热闹的市区,来到炊烟袅袅的镇上,再从鸿稀鳞绝的镇上,来到荒僻边远的乡村,“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在外面打工,把那些残疾的孩子丢在家里面给老人照看,还有好多家,直接就是妈妈走掉了,孩子就留给爸爸一个人”,说到此处,张梅医生温暖平和的语气里透出了一丝丝的焦急:“然后,爸爸要去工作了,丢给那些老人。语言又不通,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我就到村子里面,一个村一个村的入户去,能不能发现更多的这种需要康复的残疾孩子来”。淡淡的轻风吹起了张梅医生鬓边的丝丝头发,也同时吹响了向疾病进攻的冲锋号角。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些先天残疾的儿童患病位置不同,却都同样无可奈何地承受着命运带给他们的刺骨寒意,有人是脊柱弯曲,有人是大脑瘫痪,有人是发育迟缓,有人是内心封闭。而面对着繁多复杂的病种和渴求康复的目光,张梅医生瘦削的身体里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最终在夜以继日的忙碌付出下,在风尘仆仆的往返努力下,她的奋斗终于有了回报,第一批就筛查病例400余人,有治疗价值的100余人,最后有手术指征的65人。或许65这个数字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他不仅仅意味着有65名患儿改变了命运,挺起了脊梁。更是意味着有65个家庭在频临破碎、风雨飘摇中,从深渊里爬了出来挺起了脊梁。同时也意味着让国家与社会,能够凝聚更多的爱与帮助,为其他更有需要的家庭撑起一根根脊梁。而今,张梅医生筛查的残疾患儿,已经约700人。
但张梅医生并没有就此满足,她的目光永远停留在下一个患儿身上:“有一次我们到一个边远山乡筛查病人的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被镇上用车拉了过来,随行的还有一个很老很老的奶奶,而那个孩子是重度残疾……”张梅医生说着,拿出了手机,打开照片,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侧卧在担架上的男孩儿,他的脊柱弯曲,四肢紧紧蜷缩在了一起,仿佛被命运的锁链紧紧的捆成了一团。“这个孩子已经十四、五岁了,已经没有康复治疗的机会了”张梅医生长叹了一声,哽咽了起来:“看着他这个样子真的很心痛,如果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康复治疗,如果我能早早地发现了他,他就不会这种样子,哪怕只是把他下肢解放掉,把髋关节也打开,让他从卧位转成坐位,也可以大大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如果能站起来,那就更好了……”之后,张梅医生还为了这个孩子多方拜访各位骨科专家,寻找治疗方案,但由于错过了黄金治疗期,最终无力回天,留下深深遗憾。这个孩子,也成了张梅医生心中永远的伤痛。
为了避免更多类似悲剧的重演,为了向社会承担一个三甲医院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于2009年在中医科的基础上开设了康复病区,2021年在蒙自开设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记得2009年那会,整个康复科室只有1个治疗师和1个病人,我就一趟趟地去其他科室介绍康复治疗对术后改善功能障碍的意义”,张梅医生回忆着往事,不无感慨的说到。而如今,建在蒙自的康复医院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拥有着专业精湛、富有高度责任心的康复治疗团队,并辅以传统的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极大改善了前来就医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残疾只存在于外部躯体,心灵精神上的残缺,常常容易被人忽视,而张梅医生的患儿中,就有着这么一位5岁的自闭症男童。“自闭症的孩子,你在外面看他没什么特别,你给他东西他也要呢,他要吃东西他也喊你呢,但他不看你,不跟你对视,他不会跟你交流。”张梅医生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说起了自闭症的部分临床表现,那个男孩仿佛把自己和外界隔绝了起来,无法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呵护,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父母带他四处求医问药,最终通过朋友推荐找到了张梅医生,因为张梅医师负责的康复院区,有一支针对言语动作等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团队,“我们年轻的康复治疗师们真的很辛苦,她们自己是大孩子,却要学会照顾别的小孩子!”张梅心疼又自豪的说着,治疗师先用专业的方法,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保持吸引力,愿意进行互动,然后再教会孩子说话,经常几天下来,都是反反复复的教授同一句话,这要付出极大的爱心与耐心,终于,奇迹出现了,在某一天上午,孩子突然抬起头来,喊了一声:“爸爸”,这个坚强的男人听到这一声久违的呼唤,激动得不能自己,失声痛哭,张梅老师和她的团队,也让患者在精神上挺起了脊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张梅医生的事迹,或许不是多么的慷慨壮烈,不是多么的磅礴凛然,但她以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恒心,以温情款款、雪中送炭的爱心,以杏林妙手、悬壶济世的仁心,为一家家的患者,升起了一片片希望的风帆,用她瘦削弱小的脊梁,撑起了患儿的健全与康复,撑起了家庭的未来与向往,撑起了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博爱之心,薪火相传,张梅医生在红河大地,已经留下了一株株芬芳的桃李,一段段激昂的凯歌,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和作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傲然脊梁。
文 赵子晗 图 赵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