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张梅主任带领团队,行程近3000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700余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每一个患儿都经过张梅主任的亲自评估,张梅主任在这群孩子们的心里,早已成为了另一个“母亲”的存在。亲自为每一名残疾儿童筛查、评估、制定方案,张梅主任说,“每个孩子都不该被放弃”。
张梅,一位给折翼天使重新插上翅膀的人!
2012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为个旧市残联儿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收治脑瘫患儿。残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筛查出一些残疾儿童,将他们送到医院进行救治。起初,张梅主任只是在医院里见过这些身患残疾的孩子,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看着孩子们从瘫痪在床到可以下地活动,从拒绝沟通到可以尝试社交,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张梅主任的内心感到十分充实与满足。但渐渐地,张梅主任发现,一些还没有做完治疗的孩子,阶段性出院后就再也没有返院继续治疗,牵挂孩子的她去打听后,知道了是因为很多现实因素导致的这种结果:有些家庭就一个顶梁柱,带孩子来做康复,时间长,消耗大,无异于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有些家庭孩子出生就伴有残疾,于是父母出去外面打工赚钱,把患儿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老人自身也是疾病缠身,发病时便难以顾全患儿……
于是,张梅主任开始带领团队去红河州各县市筛查,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去儿童福利院的经历。一些先天性残疾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被好心人送到儿童福利院收养,但福利院针对这些带有残疾的孩子也没有医疗条件进行治疗,只能把他们统一安置在一间屋子里,只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一间不大的屋子里,患儿躺成一片,肢体畸形的、流着口水的、无意识挛缩喊叫的……”张梅主任去到儿童福利院,一推开门,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更令人痛心的是,福利院里的很多孩子已经错失了康复的黄金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看着这么多的孩子,能做治疗的其实很少,我心里真的很难过,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太少了”,忆起这段往事,张梅主任还是颇感触动。
也就是这段经历,让张梅主任意识到,这种情况绝不在少数,要主动发现这些残疾儿童,才能更早、更好地为他们进行康复治疗。
遗 憾
红河州元阳县黄草岭,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张梅主任为当地的残疾患儿进行筛查时,遇到了一个银发苍苍的老奶奶。老奶奶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可能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这里,只会一点点汉语,大部分时间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筛查的工作人员们也无法完全听懂。老奶奶似乎急着表达什么,一边说着当地的方言,一边用手比划着,但越急越无法传递信息,这时老奶奶看到了穿着白大褂的张梅主任,不知是天生的信任感,还是张梅主任和善关切的脸庞,老奶奶一把抱住了她,激动地说“救救我家的孩子,救救我家的孩子!”,七月的天气,热浪一波又一波地冲向大家,这位老奶奶的衣着算不上十分洁净,张梅主任原本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但当老奶奶抱住她时,尽管不能完全听懂,但是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意愿——“救命”!张梅主任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说什么也要去看看是什么情况,救救孩子”。老奶奶用推车推来了她的孙子,但当张梅看见孩子时,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太晚了,康复效果不会理想。“这个孩子肌张力很高,全身都挛缩成一团,小小的,就这么躺在平板上,已经11岁了,从来没有站起来过”。11年的时光,都是这么侧躺在床上或平板上,无法站立,无法行走,无法和其他同龄人在农田里撒欢。“太晚了,康复治疗的机会不大了”,张梅只能遗憾地告诉老奶奶,老奶奶眼中饱含泪水。张梅告诉了老奶奶一些平时护理的要点和技巧,再请骨科主任去评估,能否行肌肉松解术,让孩子从卧位转变为坐位。“坐位相较于卧位来说,发生坠积性肺炎的风险就小了很多,对这个孩子的生存是有获益的”。这件事让张梅主任很触动,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为先天性残疾儿童早筛早治、应治尽治的种子。
康复一个人 幸福一个家
小健和小康是一对双胞胎,这本该是一个家庭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孩子们出生后,父母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两个孩子似乎发育比同龄人慢,一岁多也不会走路,甚至连简单的坐立、爬行也做不到,也很少会与亲人互动。爱子心切的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四处寻医,最终两个孩子均诊断为大脑性瘫痪伴儿童孤独症。这个消息对一个生活刚刚开始步入正轨的小家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真的有一种,被雷劈了的感觉,听到消息的时候,整个人楞在原地,大脑就像停止了思考一样,周围的事物一下子变成了黑白的”,孩子父亲回想起来,还是一样令人窒息的感受。不愿放弃的父母随即带着两个小孩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为了专门给孩子治病、陪伴孩子,孩子母亲辞去了工作,起初是在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后来通过州残联的介绍,来到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这对患儿让张梅主任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双胞胎,二是他们身体和心理都患有残疾”。面对患儿父母期盼的目光,面对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以及心理上的残疾,除了心疼,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拯救孩子的使命感。
自闭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与人互动、沟通,张梅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耐心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愿意面对自己。往往一个简单的指令、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词语,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来进行沟通、学习,其中的过程可谓枯燥无味。张梅主任带领着康复团队,把每一个孩子都抱在自己身上,鼓励孩子们战胜害怕、悲观、失望与恐惧,陪伴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一点点康复。
张梅主任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孩子背后的家庭得到更好的生活。经过系统、科学的治疗,两个孩子的症状开始好转。孩子父亲历经生活磨难,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第一次听到孩子看着他喊出“爸爸”的时候,两行热泪倏地就从眼眶里流了出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孩子父亲等这一声“爸爸”太久了,是激动的泪水,也是感谢的泪水。目前两名孩子仍在康复治疗中,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好转,孩子父母多次感谢张梅主任,张梅主任笑着说道,“我们只是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该做的事情”。
张梅主任很喜欢小孩,平日里遇上孩子,总是眉开眼笑,慈祥又关切。“医者父母心,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残疾孩子们叫我张妈妈,我最幸福的,就是能够为残疾孩子们点亮康复之光,让梦长出翅膀!”
后 记
张梅主任带领团队进行的第一次筛查工作,是到各县市残联完成的,发现许多乡镇的患儿无法到达指定地点完成评估。于是,第二次筛查,张梅主任就把工作下沉到各县乡镇,发现大部分患儿的父母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照顾,加之每个自然村离乡镇比较远,交通不方便,有的老人难以带着残疾的孩子到乡镇残联进行筛查评估。张梅主任说,“很多边远山区的人们并不知道先天性儿童残疾是需尽早、及时、规范化医治的,尽管现在国家政策好,先天性残疾的患儿基本上是免费进行康复治疗,但还有很多家庭不知道,接下来,我们的筛查工作要入村入户,绝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
2021年3月23日,红河州残联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合作运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2021年9月16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启动运营,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2022年2月7日正式开诊。这是一座集残疾人康复治疗、辅具适配、社区康复指导、残疾等级医学评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填补了红河州州级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的空白。已近耳顺之年的“张妈妈”,又欣然受命,义不容辞担当起康复医院的负责人。目前,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要承担红河州0-17岁肢体障碍,0-6岁脑瘫,孤独症、听力障碍患儿的免费康复训练,每年预计康复1300人次以上。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观点,关爱弱者、心存大爱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这与我们在磨难中一次次的守望相助有关,善良互助的美好本性,早已于无形间融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关爱残疾儿童,爱残扶残助残,同呼吸,共命运,同享一片蓝天,圆梦美好人生!
文 刘诗淇 图 马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