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天生为了理想,哪怕付出青春和汗水,也总能在奉献中收获快乐。有一种人,天生为了服务人民的事业,而且,哪怕始终默默无闻,也总能在拼搏中找准前进的方向。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张梅,女,已近耳顺之年,中国共产党员,主任医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负责人,担任云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自踏入医疗行业后,其始终初心无悔,大爱无痕,秉持着“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工作态度,坚持着一名优秀党员的自我修养,用一种精益求精的服务方式,诠释出了新时代高尚的医德。同时,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亦助力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更在健康中国战略的红河实践中,不断推动了残疾人康复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爱残助残,一颗真挚初心永不悔
身为党员的张梅,身上有一种特有坚毅质朴,又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执着。“医者父母心,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残疾孩子们叫我张妈妈,我最幸福的,就是能够为残疾孩子们点亮康复之光,让梦长出翅膀!”这是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始终用来鼓舞和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更可贵的是,她早已在无形中将自己的信仰,将身为一名党员和医生应有的责任与使命,深深刻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在这个属于奋斗与拼搏的年代里,她初心无悔,在爱残助残的事业中,用拼搏与爱,实现了崇高的价值。
自2021年起,张梅便身体力行,带领一支爱残助残团队,下沉到红河州各边疆县市的乡镇,展开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残疾儿童筛查”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了红河州8个县市,全部行程约为3000多公里,完成了约700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为了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她亲自入村入户展开筛查。久而久之,她的脚上磨起了一层水泡,走起路上都会生疼。可她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更未有过丝毫松懈。
“面对患儿父母期盼的目光,除了心疼,就是全力以赴拯救孩子的使命感!”这是“张妈妈”发自肺腑的一声感慨。而竭尽所能去帮助所有残疾孩子,还他们一个正常幸福的童年生活,便是“张妈妈”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多奇迹,帮助更多残疾孩子们打开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可以在新时代中肆意翱翔,她还几乎倾尽了所有精力和私人时间,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了助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一线当中。每日反复琐碎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无趣且枯燥的。可在她的眼里,却是充满了希望和特殊意义的。尤其是几年前,当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与个旧市残联合作开展了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项目,并与个旧市儿童福利院合作开展了包括“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等在内的诸多康复项目之后,她更是积极响应号召,满怀激情和兴奋的赶到了福利院。自此,那里的每一名残疾患儿都成为了她肩上的责任,亦成为了她心中的牵挂。“我们是基石,想为你铺就平坦的道路!我们是跑道,想成就你的奔跑与冲刺!我们是梯子,想要托起你向上的攀登!”这是她对所有残疾孩子们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此,哪怕付出再多时间,再多精力,再多汗水,她也始终无悔。
2022年2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正式开诊,主要负责对红河州0-17岁肢体障碍、0-6岁脑瘫以及孤独症以及听力障碍患儿进行免费康复训练。此时,她虽然已近耳顺之年。可即便如此,她心中依旧有一份炽热,胸中依旧有一份身为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于是,她再次披挂上阵,成为了康复医院的负责人, 为推动红河州残疾人事业,奋斗着,拼搏着,努力着。
使命必行,一份党员责任担肩头
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张梅肩负着很多角色。她不仅是一个党员和医生,同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但是,在工作中,她却能够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同事,从大局出发,始终将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张妈妈”也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自己想做的,奋斗自己想要的,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而这句话中的“不忘初心”,更是被她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工作当中,践行到了为残疾患者服务的过程中。
“党员是什么?”党员就是危难关头我先上的使命与奉献。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张梅始终当好先锋。她曾亲口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去黄草岭筛查患儿的时候,她和团队成员一起连续做了两三个小时的车,才抵达了目的地。乡村的路很崎岖,也很颠簸,等到那里的时候,她的身体早已感觉酸痛。可当她看到那里的孩子们时,身上的伤痛远不及心里的震撼。当她得知其中有一个孩子是跟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身体患有残疾行动不便,无法前往筛查点的时候,她焦急了起来。她说:“,我们来筛查残疾孩童,就是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继续深入到村庄里,孩子们来不了,我就去家里面看他们。”简简单单的话语,温暖了无数残疾孩童的家庭,照亮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之火。这就是张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希望康复的孩子。
还有一次,她在筛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患有重度残疾的孩子。见面的时候,孩子的关节早已严重变形,整个身体几乎都蜷缩到了一起。而令她最感悲哀的是,孩子的母亲很早便放弃了他,离开了家。爸爸为了赚钱养家,随时在外奔波。于是,整个家中只留下了年迈的奶奶和残疾的孩子相依为命。驻足该户门前,听到孩子哭泣的声音,看着孩子艰难的支撑着的身体,她心中一阵酸涩。她感叹:”如果,如果我要是早点发现他,就可以早早给他治疗了。至少,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痛苦,让他能够正常坐起来。”然而,因为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张妈妈”没能帮助到那个孩子,她心如刀绞。泪眼婆娑,但同时,一个想法也越来越使她坚定:一定要早筛查,一定要全覆盖,把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都找到。
博爱情怀,一种敬业精神永传承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就是我们的垫脚石。在描绘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里,张梅不单单甘做冲锋者、奉献者,更竭尽自我所能帮助医院培养人才队伍,不断挖掘潜力,强化管理,苦练内功,不断为康复医院打响品牌,塑造形象,惠泽更多的患者。
为了能够带领科室成员一起成长,她亲自上阵,手把手教育,发挥出传带帮的作用,对一切工作细节,都尽量做到亲力亲为,张梅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都悉数的奉献给了康复事业,也奉献给了所有需要她的人。而她的行为和情怀,更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一位同事评价:“张梅老师让我特别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务实的工作作风、实干的精神、高尚的品质,让我真切感受到康复事业的艰辛和荣光。”
当然,对于张梅而言,担当不仅仅体现在为医院发展的尽心竭力中,更体现在一个宏大的理想中。她说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所以,在康复医学这条道路上,她勤恳奉献、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更能够时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定下来的事情雷厉风行去落实,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去实干,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见成效绝不撒手。
大爱无私,大爱无悔。时至今日,张梅依旧秉持着”不忘初心”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带领着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医护人员,用拼搏与汗水,继续书写着属于“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
张宝月 文 赵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