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介入外科为一名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坏疽的八旬老人顺利实施介入手术,成功保住了该患者右足,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办理出院。该新技术为院内首例,此前介入外科已多次开展新技术,创了多个院内首例,这不仅为危重患者救治另辟蹊径,也体现了介入外科业务水平日臻精进。
患者纪某,男,80岁,于3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行走后疼痛明显,患者未在意,随后患者出现右足肿胀、大趾腹侧1.5cm发黑、小趾完全发黑等症状。经外院治疗后,小趾发黑症状无改善,随即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介入外科就诊,以“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坏疽”收治入院。家属及患者说道,该病发生以后,纪大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已不能独立行走,平时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纪大爷身边。外院就诊时,听闻需要将坏死的足趾切除,都感到焦灼不安、担忧不已。主任医师刘海川接诊并查看患者,安慰患者及家属情绪,配合一系列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告知家属纪大爷足趾不用切除,家属及患者喜出望外。刘海川医师为患者进行了“经皮动脉球囊扩张术”,术程顺利,术后右下肢供血较前恢复,皮温回暖,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正常行走。
据主任医师刘海川介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刘海川医生介绍,纪大爷本身有基础病: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压、血脂控制不理想,血管斑块沉积、血流变慢、血管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这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明显原因。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四个分期 :Ⅰ期:轻微症状期。Ⅱ期常常被划分为Ⅱa期(绝对跛行距离> 200m)和Ⅱb期(绝对跛行距离≤200m) 。Ⅲ期:静息痛期。Ⅳ期:即溃疡和坏疽期。患肢缺血加重出现肢端溃疡,严重者发生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加速坏疽。纪大爷病症已发展最严重阶段,不及时手术,预后会更严重,甚至面临截肢的可能。刘海川医生切实叮嘱患者及家属,要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此次介入外科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上的技术突破,彰显了介入外科主任医师刘海川在专业领域的潜心钻研,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打磨自身本领,践行“服务好患者、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初心。
文/图 周秋云